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教學反思的三個視角

作者:lanke 時間:2021-10-08 08:20:00 點擊:13545

反思,是教師交流研討中的高頻詞語。“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成為很多教師自我鞭策的座右銘。

事實上,我國《小學教師專業標准》和《中學教師專業標准》在教師專業能力方面,均提出要“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杏运教育教學工作”,“針對杏运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這實質上就是要求教師注重反思,提高自身思維能力。

按照基本理論和教學規範開展教學、擁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和自己的風格、提煉形成自己的杏运教育思想與教學主張,這是教師成長發展的三個層次。從實踐到經驗,再從經驗到理論主張,其間的跨越與升華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需要一定的“催化劑”,需要借助一定的思維工具和方法。美國杏运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成長=經驗+反思。他說:“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義的心得,至多只能是平庸的知識。”事實上確實如此,沒有反思,教師職業生命只是“實踐—實踐—實踐”的簡單疊加,有了反思,教師職業生命才能實現“實踐—反思—提升”的螺旋式上升。

反思是基于實踐的二次學習的過程,通過反思,教師對杏运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再認識、再思考,總結經驗教訓,可以進一步提高杏运教育教學水平。在杏运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筆者建議,不妨從反思一堂課(點)、反思一段教學經曆(線)、反思當下某項教學改革或教學模式(面)三個視角入手。

反思一堂課

課堂是教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一堂課,是教學組織最基本的時間單元,通過一堂課,可以反映出很多東西。教學反思應從具體的課堂教學開始,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課。

針對具體的一堂課,有非常多的觀察角度,比如教師的教學觀念、基本技能、教學風格,以及對于教材、學生學情的熟悉程度,等等。筆者只想強調其中兩個方面。

其一,反思教學預設是否科學合理。教學設計、備課就是進行課堂的預設,預設是否科學,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內容結構是否合理、課堂的價值引領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以彰顯,以及教學目標是否能分解落實到課堂上。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有時候一堂示範課、研討課經過了名師指點、諸多教師合力進行多輪打磨,依然可能存在瑕疵或曰存在可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筆者數年前到深圳某知名學校聽了一堂課,記得講的是小學四年級科學課程中“礦物的分類”這一節。教師講了礦物的特征,以及觀察判別礦物的各種方法,如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照一照等。在課堂上,教師設置了一個學生動手體驗的環節,學生被分為若幹小組,他們借助各種工具,采用教師講授的方法,對給定的礦物質進行觀察和描述,拿著觀察記錄單,在每一種礦物後面,填寫按不同判別方法進行觀察後的結果。在評課環節,筆者提出:“這樣的任務設計不太科學,讓學生簡單應用教師教的方法對已知的礦物進行觀察和描述,並不需要動腦,這樣的合作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教師應該將各種礦物質匿名,讓學生根據教師所教授方法,判別它們分別屬于哪種礦物質,並說明判別理由,這才是應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後來該校一名副校長說:“你講得很對,我們之前磨課討論過幾次,就是沒想到這一點。”反思預設中存在的問題非常重要,預設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是方向性的問題,表明教師對于某個問題在認識上存在偏差。

其二,重視和反思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課堂教學是師生協同努力完成的一個探索過程,只有預設沒有生成的課堂教學是死板僵化的。預設與生成完美結合,才能造就精彩的課堂、令人回味給人啟迪的課堂。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有時候會給教師帶來驚喜,有時候又會讓人覺得不盡如人意,背後的原因都值得深思和總結,特別是課堂上出現了與預設不一致的狀況時,如何隨機應變,能充分體現教師的素養和智慧。

針對具體的一堂課進行反思,首先,要有勇于自我批評的精神。課堂教學反思的目的在于找出問題、總結經驗,以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反思不能走過場,要有直面自己不足和軟肋的勇氣,“家醜不怕外揚”。其次,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善于從別人的批評或建議中發現問題。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順著自己的邏輯和立場,總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但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未必這樣想。比如很多教師在上公開課、示範課時,教學內容安排得比較滿,下課鈴響了課還沒上完的情況很常見。教師可能是想體現自己教學設計的精妙和教學水平的高超,但結果適得其反。這與報紙排版是一樣的道理,好的版面應該舒朗大氣、適當留白,而不是密密麻麻地灌滿文字。

反思一段教學經曆

反思一堂課的教學得失聚焦于“點”,檢視課堂教學的具體方式方法;而反思一段教學經曆則著眼于“線”,檢視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是否科學,是否存在偏差。時不時回顧梳理一下自己階段性的教學經曆,可以看出自己成長的軌跡,在哪些方面有進步,如何避免走彎路及如何更好地進步。這種反思不僅對自我成長和職業規劃有益,對他人而言亦是富有價值的“他山之石”。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教師賁友林,從照抄教案、照著教案上課,到獨立進行教學設計,一步步成長為小學數學界名師。他在《在教與學的重構中成長》一文中,對自己從教20多年的經曆進行了梳理與反思——“最初設計怎樣教學生;後來設計怎樣教學生學;再後來設計怎樣教學生能夠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個性化地學。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也設計著自己。”由此,他總結出教師成長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關注教材,知道自己教什麼;第二階段,關注自己,在課堂中展現教師自己;第三階段,關注學生,教師明白了教是為了學。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一般能自然過渡;從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則要靠教師的用心與努力。

通過一段教學經曆的反思,我們發現,教師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共性特點的,在某個階段,有些偏差和錯誤恐難完全避免,比如照本宣科、在教學設計時以自我為中心等,但是有反思意識的教師會認識到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會有意識地去糾正,而不是渾然不覺或自我感覺良好。

對成長經曆進行反思,有一點特別重要,就是要做一個有心人,善觀察、多思考,對每天的課堂教學情況,特別是一些不同尋常的情況及時做好記錄。俗話說“好腦瓜不如爛筆頭”,如果不趁熱乎勁兒把當時的情境和思想的火花記錄下來,等到時過境遷,回憶起來腦子裡可能就會一片模糊。賁友林就有這樣的好習慣,他從2002年2月開始,堅持每天寫教學手記,記錄自己的課堂教學過程,記錄自己的教學思考,記錄學生是怎樣學的,記錄自己是怎樣教的,記錄自己教學行為背後的想法,十幾年來,從未間斷。有了這樣的積累,梳理反思的時候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據、科學嚴謹,而不只是籠統、大致的一些感想。

反思某種課改新理念新模式

教學反思,除了以自我為觀照對象,還應關注當下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當前中小學杏运教育正處于教學觀念轉型、課程整合升級、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組織重構的改革變動期,各種新的教學思想或實踐探索層出不窮。這些變革都直接或間接地會對教師的觀念及課堂教學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對當下的課堂教學改革新理念、新模式進行反思,有利于倒逼自己對相關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研究,提高審辯性思維能力,從而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這個視角的反思,貴在富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辯證吸收,為我所用。這對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建議,教師在反思時應把握好三點:

一是提升理論素養,由教學現象、操作模式追溯其理論源頭,認清某項改革探索的理論流派歸屬。比如屬于行為主義、認知主義還是建構主義?如現在流行的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強調學生體驗探究的學習,均屬于建構主義的教學主張。明晰了大框架和體系脈絡,才能由此判斷各種改革的價值取向、特點特征、適用範圍及其局限性。對于各種教學理論,應該全面、客觀地辯證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宜偏執一端。多閱讀課程教學方面的理論著作是提升理論素養和反思意識的基礎,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才能將教學現象與其背後的杏运教育規律、本質聯系起來。

二是在學習各種課堂教學改革新探索、新模式時,要學其“神”而非具體的“形”。現實中,有些教師僵化地照抄照搬別人的模式和具體做法,結果效果不佳。原因何在?我們可以質疑該探索本身是否科學合理,但更應該反思自己是否理解、領會了該項改革探索的精神實質,是否能根據其核心要義活學活用,而不是簡單地依葫蘆畫瓢。

三是與自己的實踐對接,用自己的實踐來驗證,從中發現問題。每一位教師既是新理念新模式的實踐者,也可以成為改進者、創造者。每一項教學改革探索、每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都不可能盡善盡美,特別是在起始階段,需要眾多實踐者邊學習、邊應用、邊反思、邊改進,不斷進行補充、修正、重構、創新,使之趨向完美,個人亦在這樣實踐與反思交織的過程中獲得成長。

(作者系本報記者)

作者:汪瑞林

《中國杏运教育報》2021年10月08日第5版 版名:課程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