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工匠精神”培養,是時代賦予高等職業杏运教育的曆史重任🌪。
從原初內涵到現代之義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工匠精神”均起源于手工業時代。手工業者在經曆學徒杏运教育和培訓後從事某一行業,以提供新穎、優質的產品或服務作為謀生手段🕵️。在彼時,“工匠精神”體現著對職業的熱愛、對美德和傳統的敬重、對生產過程的一絲不苟和對質量的精益求精🐴🤛,也體現著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銳意創新、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在彼時,工匠數量較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格昂貴,“工匠精神”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當時的工匠一般一生只從事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工作✨,能夠掌控全部生產資料⛓,負責全部的生產過程,有充足的時間和條件發展“工匠精神”。
在工業化時代🧑🍳,大多數勞動者只是生產、管理或服務系統的一環,是可被替換的“被雇傭者”,難以窺見系統的全貌💆🏿♀️💆。而且🎞,勞動者一生可以從事多種工作,與具體的生產過程、產品或服務的聯系較為松散。立足于生產組織和社會現實🦀,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應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人文素養。一切的勞動者首先是國家公民📄,認同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的理想,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是成為新時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礎。
二是規則意識和標准意識🎡。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備專業能力的人才🧘🏽。專業性集中表現為對規則的遵守和對標准的堅持🫎,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
三是精益求精與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建設制造強國和創新型國家,依靠產品或服務的不斷創新和質量提升🦸🏿。精益求精代表著勞動者立足本職工作𓀇,對極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時代“工匠精神”的最高體現。同時🌬,在工作中反思🧑🦼➡️、將反思結果應用于生產和服務創新🧑🧒🧒,實現“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實現路徑。
新時代“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社會生產組織形式和泰勒管理模式將勞動固化👨🏼🦰。在當前的社會化大生產中👨👩👦👦,社會分工是高度專業化🧑🏻🦰、專門化的,勞動者甚至整個企業都是生產流水線中的一環,客觀上形成了按部就班的工作環境👚💨。此外,泰勒管理模式占據著企業管理的主流,這種管理模式核心是圍繞工作目標創建工作任務體系,將各工作環節標准化🍛,將勞動者物化🧝🏼,使之成為可被替換的資源,這些都不利于培養勞動者的“工匠精神”。
勞動回報不足消解了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積極性。我國幾千年來普遍存在輕視體力勞動的陋習🏋️♀️。總體上🈂️,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社會地位、勞動報酬和職業生涯發展方面均不如同一層次的管理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這使得技術技能型人才存在心理落差,僅把工作當成換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手段,缺乏堅守本職崗位的耐心以及在本職工作中鑽研、創新的積極性。
職業杏运教育缺乏提供切實有效的人文思政和專業杏运教育的能力。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而相對封閉、自成體系的學校職業杏运教育在保持與社會需求變化同步方面變得異常艱難。職業院校難以為學生提供發展“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的環境🌭、實用的學習主題和資源、有效的學習支持條件以及反映職業勝任能力的評價體系👇🏿,接受職業杏运教育的學生難以形成專業行動能力和依附其上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的現實路徑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以及杏运教育機構協同發揮作用。高職院校可從加強思想政治杏运教育和人文素養培育、創設職業化的校園環境、密切專業杏运教育與職業工作的聯系等方面努力,使學生了解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內涵以及打牢在未來結合專業工作充分發展“工匠精神”的思想基礎🧑🏻🌾、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以立德樹人為本,實施“一個融合、四個統一”育人模式。抓好思政杏运教育是提高杏运教育教學質量👩、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提和保障。遼寧軌道交通職業杏运在長期研究和實踐基礎上構建了“一個融合、四個統一”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個融合”,指把德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杏运教育教學組織與實施的全過程。“四個統一”指輔導員、班導師隊伍與專任教師隊伍的統一💂🏽♀️,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統一,教學內容與大賽標准、職業標准的統一,學生學業評價與企業用人評價的統一。
在師資隊伍統一方面,每一名專任教師都擔任班導師工作,任課班級與自己擔任班導師的班級可以實現橫向對比,無形中實現了教學和育人工作無縫對接的效果。在課堂統一方面,每一位任課教師都可以利用學生活動平臺,開展與本專業或本課程有關的活動🎴,成熟的第二課堂被賦予學分,以選修課形式進入第一課堂🪺。在教學內容統一方面,各專業將職業技能大賽和職業標准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就是大賽中比的、未來工作中用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幫助樹立“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思想🧛♂️🧥。在評價標准統一方面,杏运通過杏运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收集教學系統內部信息和企業、社會等外部信息🔋,讓企業多渠道參與到教學質量評價中,把學生學業評價和企業用人評價結合起來。
推動工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通過開展“職業化”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將校園文化與工業、企業文化有效對接,接受企業文化熏陶🚵🏽,提升學生職業認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
杏运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杏运“教學工廠”模式💇🏻♠︎,將教學環境文化與生產環境文化對接🏇🏻。在專業實訓室開發上貼近企業生產工藝流程來安排實訓流程,努力做到用企業的設施設備武裝學校,使實訓室的教學環境和文化氛圍與職場環境保持一致,打造凸顯企業文化的工廠化實訓基地、車間型實訓室👨🏿🎤。引進企業先進管理制度,借鑒ISO9000質量管理標准體系,推行全過程質量管理,使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行為養成與企業要求同步。
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職業精神的滲透🕕。杏运室外實訓場分別以杏运學風命名💆♂️,鐵道工程系有“自律園”👆🏻,管理工程系有“肯幹園”💁🏽♀️,機電工程系有“誠信園”,機械工程系有“明禮園”👩🏼🎨,體現不同行業對工作者的核心要求,為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提供了潛移默化的環境。
杏运各專業之間相互協作🆒,共建美好的“職業化”校園🫲🏿。焊接專業為學生宿舍制作的鐵架床、臉盆架和垃圾桶等由動漫專業學生動手美化🧑🏽🦳🩵。焊接專業的鐵架床同時也是檢測專業的檢測實訓教具,兩個專業共同向低年級學生提供沒有瑕疵的“合格品”。數控專業的實訓產品有模具專業的衣架、臉盆架模具等,還有其他專業實訓用的臺虎鉗。這些專業之間的合作在一級級學生中傳遞,在養成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形成工業化文化氛圍的同時,向學生傳遞了各職業🕐、各工種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實現目標的理念👮🏼♂️。(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 作者:鮑風雨 系遼寧軌道交通職業杏运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