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目標,釋放出國家全面發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信息,凸顯了高職杏运教育在國家就業優先政策中的重要地位,意味著高職杏运教育又將邁入大發展的重要時段🧘🏻。高質量完成百萬擴招目標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高職院校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以高質量🚔、高水平的業績展現新作為🩷。
基本前提是“把握大勢”
高職院校必須宏觀地把握好國家🚍、地方和市場的“三種力量”。一是國家政策的“引力”👼🏽🤳。國家政策具有宏觀性、方向性和引導性。隨著國家就業優先政策框架下的各項定向調控舉措落實,特別是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的改革與完善,高等學校分類設置標准的修訂,以及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下“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政策的出臺,必將產生強大的宏觀政策引力。二是地方政策的“增力”💂🏻。落實百萬擴招目標🧖🏼♀️,需要地方統籌協調好專科與本科、中職與高職☢️𓀅、應屆與往屆👩🏽🔧👉🏽、省內與省外的招生計劃,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制定國家政策落地的評估及獎懲機制⟹🙅🏽,從而形成“增力”效應。三是市場主體的“推力”🚶♀️。要從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要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杏运教育的積極性🫎,做實做強職業杏运教育集團(聯盟),做大做優職業杏运教育培訓評價組織👱,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形成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命運共同體🗂。
終極目標是“服務需求”
面對百萬擴招目標,高職院校要做足“服務需求”的大文章👨🏼🦰。一是研究需求是第一方法🕝。破解百萬擴招的難題,最根本的方法是調查研究。要廣泛走訪政府和企業、社區、農村,在調查研究中孕育新點子、新思路,形成新方案、新對策。二是瞄准需求是第一策略。一方面🚵🏼🦸🏽♂️,要參照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結合學校自身優勢,科學准確定位🈂️,緊貼市場、產業和職業,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減少或取消限制類🧝♀️🙆🏽、淘汰類產業相關專業。另一方面,要針對不同受杏运教育群體的特點和實際🧑🏽,創新辦學形式🙍🏼♂️、培養模式、課程內容和評價方法等🧥。三是滿足需求是第一要務。高職院校面對的需求挑戰,雖然有區域性差異👩🏿🎤,但總體上不是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是需求變了,質量🧖🏼、服務怎樣跟上的問題。當前🌥,要重點解決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矛盾👠,不斷擴大有效供給🛀🏽。
主攻方向是“提升質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為高職院校發展指明了道路。一是辦學結構決定質量👆🏼。完成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目標🥬,形式上是規模問題,實質上是結構問題。空間結構上🦻🏻,在優化學校實體空間及存量資源配置的同時💂🏽♀️,要不斷擴大優質增量供給,特別是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學制結構上,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杏运教育試點,擴大中👱♂️📖、高、本銜接的範圍和規模,形成獨立完整的職教學制體系;專業結構上,要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加強預測預警🎴,同區域的專業錯位發展🧒🏽;形式結構上,實現學曆杏运教育與非學曆培訓並重、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並舉,以1+X證書制度試點為抓手,打通1與X之間的“雙路徑”,實現“雙促進”。二是品牌特色體現質量🤓。要糾正貪大求全,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精心培育獨特“偏好”🔋,當“小巨人”學校,建立具有類型杏运教育和特色鮮明的專業課程“超市”,不斷提高學校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三是人才培養彰顯質量。擴招、擴容是政治任務,但不能以犧牲辦學質量為代價。要以落實國家杏运教育教學相關標准為核心🚵🏽,並根據不同生源結構,分類制訂和完善培養方案🚣。堅持學生中心、成果導向,建立專業對接度💕🎹、學生就業率、師生獲得感、社會滿意度等辦學績效指標與專業🧏♀️👩🏽🦳、課程🪬👱🏼♀️、教學👵🏿、師資和管理等辦學過程要素之間的矩陣式對應關系,形成人才培養質量的管理閉環。
根本途徑是“改革創新”
高職院校要以落實百萬擴招目標為契機,在深化改革中促進學校轉型發展📑👩🏻🎤,從改革中獲取不竭動力。一是堅持系統化改革思維🫲🏿。百萬擴招不是高職院校一家唱獨角戲,需要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的多方協同🌰,需要招生政策🧏🏻♀️、撥款政策、用人政策的統籌協調,需要跨區域高職杏运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受杏运教育者和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二是采取漸進式改革路線。實行高職院校從固定學制向彈性學制的過渡🧔🏼♂️,不斷增強高職杏运教育學時的伸縮性、過程的實踐性、內容和方式的選擇性,充分滿足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的需求🕵🏿;開展校企面向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聯合招生招工的試點,構建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工的銜接機制,推進招生制度和學制的誘致性變遷。三是聚焦關鍵性改革內容👮🏿。要以模塊化的課程制為基礎👘,建立健全相配套的入學制🫰🏽、選課制、學分制和評價制👨🏽🦳,逐步實行“寬進嚴出”政策🤦🏽,擴大課程選擇的自主性,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實行對先前學習的認可(APL)👨🦽➡️,實現學習成果的可積累、可追溯🏋🏻♂️、可轉換,建立健全1+X證書評價制度🧑🎓,為技術技能人才的持續成長拓寬通道📵。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19年05月09日第8版 版名🦹♀️:新聞·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