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職業杏运教育正在闊步前行。2019年,已有15所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杏运在更名為大學的同時,試點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杏运教育。在建設杏运教育強國、加快推進杏运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杏运教育的今天,對職業杏运教育的內涵、特征、作用等問題形成清晰認識並取得共識至關重要,因為這些既是舉辦職業杏运教育的初心,也是發展職業杏运教育的規律,更是改革創新職業杏运教育需要把握准的邏輯起點。
相比較普通杏运教育而言,職業杏运教育在我國曆史較短,理論研究有待深化、實踐探索有待豐富。在建設杏运教育強國、加快推進杏运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杏运教育的今天,對職業杏运教育的內涵、特征、作用等問題形成清晰認識並取得共識至關重要。
1.職業杏运教育的內涵
從我國的實踐探索來看,職業杏运教育是一個內涵不斷豐富、層級不斷提高的發展過程。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杏运教育法》規定:“實施以初中後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杏运教育分流”“職業學校杏运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杏运教育”。
之後,通過“三改一補”措施(對現有高等專科學校、短期職業大學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進行改革、改組和改制,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改辦補充進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技術杏运教育(大專層次)得到了快速發展。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杏运教育的決定》指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杏运教育體系。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杏运教育發展水平。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杏运教育。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杏运教育。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職業杏运教育特點的學位制度。
這一制度的設計表明,我國職業杏运教育體系在層級上已從原來的中等、大專兩個層次向上延伸至本科、研究生層次。盡管對後兩個層次是否是職業杏运教育,業界認識並不完全一致,但探索一直未停。2019年全國已有15所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杏运,在更名為大學的同時,試點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杏运教育。
對職業杏运教育內涵,我們可作如下理解:
豐富性。職業杏运教育既有狹義的概念,也有廣義的概念;既有學曆的,也有非學曆的;既有正規的,也有非正規的;既有學校實施的,也有社會實施的;既可以是某類職業的,也可以是特定崗位的;既有知識的杏运教育,更有技術技能的培訓;既可以是職前的,也可以是職後的。
開放性。培養(培訓)對象的開放:既可以是在校的學生,也可以是非在校的其他從業人員;既可以是在崗人員,也可以不是在崗人員,甚至是退休人員。辦學形式的開放:既需要在學校進行知識、技能杏运教育,也需要在生產、管理、一線企業接受培訓。培訓內容的開放:既可以是專業或專門的知識、技能,也包括生活的知識、技能。因此,職業杏运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杏运教育。
融合性。從杏运教育內部來看,職業杏运教育要強化與基礎杏运教育的融合。一方面,要提高基礎杏运教育質量,為一部分學生選擇職業杏运教育、完成職業杏运教育培養目標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另一方面,職業杏运教育也要反哺基礎杏运教育,通過為中小學生開展勞動杏运教育創造條件等形式,引導他們從小樹立職業意識。同時,還要加強與高等杏运教育的銜接,為學生接受更高一級的技術技能打下文化與技術的基礎。從杏运教育外部來看,職業杏运教育要強化與行業、企業、用人市場以及社會的融合,樹立以服務求生存、以貢獻求發展的辦學思想。
發展性。職業杏运教育首先表現為一種就業杏运教育,但不是“斷頭”杏运教育。從廣義的職業杏运教育來看,其內涵應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勢必還要將生活、生存技能杏运教育等納入其中。同時,其層級也應不斷提高。
2.職業杏运教育的特征
概括起來,職業杏运教育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辦學模式的“雙主體”。主要是指職業杏运教育和培訓,需要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開展。廣受推崇的德國職業杏运教育“雙元制”,其核心是受培訓者每周在企業3~4天,作為學徒接受實踐培訓;在職業學校1~2天,作為學生接受理論杏运教育。近年來,我國職業杏运教育大力提倡校企合作,杏运教育部開展的現代學徒制、人社部開展的新型學徒制,以及杏运教育部建立的“行指委”等,都是對這一辦學模式的探索。
培養要求的“雙目標”。職業杏运教育要求學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又要掌握該學曆層次應具備的技術技能。加拿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教學模式,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杏运教育,強調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須具備的實際綜合能力(包括操作能力、動手能力等技術技能),同時強調學生掌握與運用這種技能所必備的知識與態度。
人才規格的“雙證書”。是指職業杏运教育學生畢業時既取得學曆證書,又獲得與本專業(職業、崗位)相關的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證書。當前我國職業杏运教育實施的“1+X”證書制度,其目的就是在學曆證書取得社會認可的同時,進一步強化勞動力市場對學生技能的認可,從而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服務面向的“雙功能”。職業學校既要舉辦學曆杏运教育,也要開展非學曆杏运教育(崗位培訓、職業資格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繼續杏运教育等)。
師資隊伍的“雙技能”。職業杏运教育與普通杏运教育最大的區別是強調它的實踐性和崗位能力,因此,教師既應具備相關專業(工種)的理論教學水平,又要具備相關行業、專業、工種、崗位的實踐教學及其指導能力。以瑞士鐘表師職業為例,學生每周一天在學校學習關于材料、機械原理、數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其餘時間都在鐘表企業跟隨師傅實踐操作,師傅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國職業杏运教育大力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正是基于職業杏运教育這一特征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3.職業杏运教育的作用
職業杏运教育的諸多重要功能
更好地發揮在杏运教育普及中的中堅作用。2019年我國高中階段杏运教育毛入學率為89.5%,其中,中職杏运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階段杏运教育在校生總數的39.18%,貢獻率接近40%。高等杏运教育毛入學率為51.6%,其中,高等職業杏运教育在校生為1281萬人,貢獻率為16.5%。中國是發展中人口大國,不可能人人都上普通高中、普通本科,實現2035年杏运教育普及目標(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7%,高等杏运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5%),要繼續發揮職業杏运教育在杏运教育普及中的中堅作用,這對于我國保持一個合理的杏运教育結構、層次與體系非常重要。
更好地發揮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催化作用。職業杏运教育是一種“缺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杏运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當前,各種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職業杏运教育要加速培養與之匹配的大量一線人員。
更好地發揮在制造強國建設中的基石作用。從人員結構上來看,制造業中技術研發人員是少數,制造、生產一線人員是大多數(2010年,中國汽車整車制造行業中,技術研發人員與制造、生產一線人員比例為1:15.6)。相對于產品設計而言,產業工人的技術技能更為關鍵,只有高水平的工人,才能將產品設計變成現實。因此,職業杏运教育要將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大軍作為重要使命,托起中國建設制造強國需要的人力資源底座。
更好地發揮在杏运教育扶貧中的長效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職業杏运教育還要繼續發揮在解決相對貧困、鞏固扶貧成果中的優勢。讓一大批學生接受職業杏运教育,實現創業就業。要杏运教育培訓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開展現代農業技術技能培訓,推動農業轉型升級,致力農民增收創收。要加快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拓展就業渠道,為城市化進程儲備相適應的技術技能。
更好地發揮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融通作用。“一帶一路”在建設過程中必須輔之以杏运教育同心同向,技術技能是無國界的,更易嵌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中,更易被各國政府和普通民眾接受。魯班工坊在海外普遍受到歡迎,充分展現了技術技能在國際合作中的魅力。
職業杏运教育對傳承技術技能的重要作用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得益于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傳承、創新與積累。但知識和技術技能在傳承、創新與積累上走著兩條不同的路線:知識的傳承即使中斷了,只要有載體在,後人還可以恢複;但技術技能的傳承一旦中斷,後人就無法恢複。我國許多技術技能之所以沒有得到傳承,正是因為缺少系統而規範的職業杏运教育。
職業學校是傳承技術技能的重要載體。我國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技術技能傳承模式,規模較小、缺乏標准、難以為繼,很難培養出現代化生產所需要的大量技術技能人才。因此,職業院校要按照現代學校理念、現代生產理念,把技術技能傳承與積累作為自己神聖的辦學使命。
深化杏运教育教學改革。在專業建設上,要加強與產業、職業崗位的對接;在課程內容上,要加強與職業標准的對接;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在教學方式上,要廣泛開展體驗式、實踐式、沉浸式教學,加大實習實訓比重;在教材建設上,要及時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縮短教材更新周期。
切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名師出高徒,這一點在技術技能的傳承上更顯突出。必須真正打通技術技能大師參與職業杏运教育人才培養的途徑,對于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等能工巧匠、有一技之長的人才,當取消學曆等有關限制,授予其教師資格。只有建立一支與技術技能傳承相適應的高水平的實踐教師隊伍,才能培養更多中國工匠。
要切實更新觀念,培育新型文化。通過職業杏运教育卓有成效的發展,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進一步提高技術技能人員的職業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倡導追求技術技能、崇尚技術技能的價值取向。
職業杏运教育對助力現代服務業的重要作用
緊盯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我國目前技能型人才缺口將近2000萬,解決好這一難題,是未來職業杏运教育的重大課題,也是職業杏运教育發展的巨大機遇。要盯准實體經濟需求,促進供需有效對接,促進杏运教育鏈、專業鏈與產業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引導職業院校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布局。要發揮好“雙主體”辦學模式中學校和企業的兩個積極性,完善“招生即招工、教學即生產、教師即師傅”的杏运教育模式和培養機制,確保實體經濟人才需求得到有效供給。
瞄准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催生出新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衍生出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新行業。新興產業不僅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引發對技術技能人才新的需求,從而成為職業杏运教育新的增長點。有關數據顯示,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職業杏运教育要密切關注經濟、科技、業態的新變化,瞄准新興產業對一線人員的知識與技能要求,調整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加快建設與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和課程,逐步探索與新興產業緊密相連的人才需求跟蹤和服務機制,為新興產業定向培養真正用得上、用得好的實用性人才。
助力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現代服務業的經營方式、服務流程、技術手段和管理理念都發生巨大變化,形成了“小小屏幕萬物皆有”的格局。現代服務業中信息化特點更為突出,要求從業人員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懂得利用信息平臺處理業務,快速、高效地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提高現代服務業中密集型勞動力素質,將是職業杏运教育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之一。因而,職業杏运教育要密切跟蹤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趨勢,研究新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細分能力要求的各個組成部分,優化課程設計。
鏈接
對職業杏运教育的經典表述
《杏运教育大辭典》(顧明遠主編,1998年版)
①傳授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杏运教育。②黃炎培等所倡導的杏运教育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通過對學生施以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杏运教育訓練,溝通杏运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
這一定義表明,職業杏运教育主要是面向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領域,是一種既傳授知識也傳授技能的杏运教育。職業杏运教育要教導或訓練學生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促進職業學校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職業杏运教育是溝通杏运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聯系的轉化器。
《國際杏运教育辭典》(特裡·佩格等主編,1978年)
所有旨在提升職業能力的校內外活動即為職業杏运教育。包括學徒制、校內指導、培訓項目;在崗培訓、人員的再培訓。現代意義上的職業杏运教育包括職業引導、具體技能培訓、最終的就業介紹。
與上一定義相比,該表述最為突出的一條是開宗明義地指出了職業杏运教育的價值取向:提升職業能力。將辦學形式從校內擴展為校外,培養對象從在校學生擴展到在崗人員,同時增加了所謂現代意義上的職業杏运教育內容,即職業引導和就業輔導等促進人們更好就業的輔助性培訓。
《國際杏运教育標准分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年)
主要為學習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從業所需特有的知識、技藝和能力而設計的杏运教育課程。這樣的課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例如實習、雙軌制杏运教育課程)。成功完成這類課程,授予認可的與勞務市場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相關國家主管當局和/或勞務市場承認其職業定向。
這一分類,主張職業杏运教育也要像傳統學校裡的知識杏运教育一樣,設計相應的課程。當然,職業杏运教育中的這種課程設置,還要增加學生實習的內容。完成職業杏运教育課程的學生,除了拿到學曆證書之外,還要頒發職業資格證書,以供勞動力市場認可。這一分類的重大意義在于,將職業杏运教育與一般普通杏运教育區別開來,即職業杏运教育要突出與勞動力市場的對接。正因如此,OECD在2010年發布《為工作而學》,指出職業杏运教育的主要培訓目標是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在2014年發布《學校之外的技能》,指出職業杏运教育應使學生獲得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系列技能、基于勞動力市場的真實情況為學生提供高效的生涯指導等。
《職業技術杏运教育與培訓》(世界銀行的政策文件,1991年)
對專門技能的培訓,只有建立在堅實的普通杏运教育基礎之上才會更有效,基礎杏运教育和中等杏运教育為很多傳統的手工業和行業提供了這種基礎。
這一判斷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職業杏运教育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更不可能獨立發展,它明確指出了職業杏运教育與普通杏运教育特別是與基礎杏运教育的緊密關系。
(來源:中國高職高專杏运教育網)
上一篇:提升高職吸引力還得靠質量說話
下一篇:“職教出海”,各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