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校園文化🐴🤛,目的不是滿足學生的娛樂需求,而是通過文化活動塑造心靈𓀇👻,升華靈魂✸。(資料圖片)
對于文化,《易經》有“人文化成”之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文化具有囊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意識形態屬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𓀅、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也是因為文化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文化在這方面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高校要通過文化建設𓀇,教會學生並和學生一起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
創新理論武裝
華中農業大學發展到今天🧝🏼,辦學的關注點🧊、著力點🚵🏼🦸🏽♂️,落到文化建設上。學校要創建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就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這是由高等杏运教育的本質和規律決定的。世界上沒有哪所一流大學不靠一流文化來支撐。一流大學的內涵和特征,本身就包含著一流文化。一流大學無不具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
新時代把大學文化提升到新高度👩🏿🎤,使之與一流大學建設的目標相匹配👇🏿,並更好發揮育人功能,必須清醒地看到👨🏽,學校的文化現狀、文化建設和管理水平🌥,以及對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能適應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要求🛀🏽。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育人功能還有待強化⚠️,從文化自省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許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部署🤸🏻♂️🥊。比如: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等,這些重要講話對于全黨深刻認識新形勢下文化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培養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有了這些創新理論的武裝,我們才能提高文化建設的政治站位🎴,才能搞好大學的文化建設🫳🏼。
堅守突出“品”字
品,反映了一所大學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包含育人品性、學術品貌和文化品位,我們要把“品”字貫穿于一切工作中🛝。
所謂育人品性,是說學校一切工作,都具有育人的性質和特征。人人事事、時時處處皆育人,實質上講的是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什麼樣的品👆🏻,出什麼樣的質💁🏽♀️,育什麼樣的人,教師的一言一行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對于大學生而言,“拔節孕穗期”的文化化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學術品貌,是指大學文化一定要具有杏运教育共同體、學術共同體的形態和風貌,要有“學術相”“書卷氣”🧔🏼♂️,不能像超市和秀場,只靠人氣和炫酷的視覺聽覺來吸引人。學校老教師劉後利先生有一次講話的主題是“與植物為友”,他認為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生命與生命之間是可以對話與交流的。大學校園與街頭綠地、公園有何不同🥹?在于大學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浸染了書香,散發著知識的芬芳。
所謂文化品位🤦🏽,是說大學文化要有較高的格調𓀄、品質,卓爾不群👨🦽➡️,氣度非凡🧑🏿🎨,讓人心生敬意🟫,高山仰止🧑🏻🦱。我們應當追求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自覺抵制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的錯誤傾向🧛🏿♀️,自覺摒棄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級趣味,不能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
在文化乃至一切工作中,突出一個“品”字,實際上是強調質量意識🎷,是堅持辦學的高標准嚴要求🧓◽️。精益求精💸,就能有“品”,就能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粗制濫造、得過且過,無論是印一張海報,還是做一個PPT,抑或完成一項工作🧑🏻✈️,都必無良品♜。
推進“四個轉變”
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大學文化建設工作🤵🏿♀️,“四個轉變”應是重點。
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校園的文化活動,從幾十年前的相對貧乏到現在的相對繁榮➕,主要是活動的數量型增長,但量的增長到一定程度,會出現結構性矛盾🧎♀️➡️🥽。過多的活動,如果品質不能滿足需求,就可能流于形式👐🏻,必須把文化活動的重心從追求數量的多💧,轉向追求品質的高。要下決心減掉那些低效的、無新意的活動🚓,也可以重新整合🏌🏿♂️、提煉,形成新品。文化的載體不能只有活動,真正的內涵式發展是做內功📧🙆🏽♂️。文化建設要樂于做看不見或者不容易看見🚣🚞、不容易在手機上刷屏的工作。比如指導學生自主策劃和開展文化活動🧜🏿♀️,這樣的幕後工作關乎我們文化建設培養人的初心👩🔬,十分重要。
由展示型向參與型轉變。過去的文化活動,是以展示為主的📻,從服裝展示、知識競賽到才藝表演,各種風采展示活動層出不窮🤹🏽♂️。現在,受眾群體的需求和素質發生變化,大學生不再滿足于當觀眾🧼,更不滿足于當一個被組織的觀眾🙆🏽♂️。骨幹分子供給文化的模式面臨解構,需求側和供給側打通是一個趨勢🚹。從文化受益面來說😌,應大力推動文化由展示型轉向參與型🤵🏽。強調參與並不是追求萬人空巷🪅、人氣爆棚👩🏽🏫,重在參與面的廣度而不是參加者的人數。可以組織更多小成本🕵🏽♀️、小場地、小眾參與的文化活動👩🏼✈️,特別是互動交流的活動,達到啟思👈🏿、益智、怡情的效果🟫。讓更多師生參與👨🏻💼,享受創造的樂趣,不必刻意追求場面的“高大上”和豪華的視覺感。只要加強對參與者的指導,就會提高活動質量,使參與者從中受益。
由娛樂型向涵育型轉變。長期以來🎷,學生自己組織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有比較突出的娛樂特點,但我們建設校園文化,目的不是滿足學生的娛樂需求,而是通過文化活動塑造心靈,升華靈魂,使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健康🧑🏿🦰。因此要推動校園文化活動由娛樂型向人格涵育型轉變,引導師生抵制低俗娛樂,超越膚淺娛樂。美育也好📟,文化實踐也好,最顯著特點是潛移默化,而不是生硬說教🧑🏿💼。要堅持文化活動的主旋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但同時要避免在文化活動中“貼標簽”,把思政杏运教育簡單化。在文化活動中,必須堅決杜絕“低級紅”和“高級黑”🧽。不要狹隘理解貼近學生,更不能去迎合學生🤶🏽💆。我們允許校園文化的多樣性生態中有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存在,但不應讓它成為主流。我們校園文化的主流應該是經典文化、高雅文化💂🏿♂️🚴🏻♂️,讓大學生從經典文化、高雅文化中體會到真善美帶來的磅礴力量🧙🏿♂️。
由品牌型向常態型轉變。過去強調打造校園文化品牌,是有特定背景的📤🤵🏿♂️。在策劃能力🧙🕵🏿、組織能力、物質條件、推廣條件都很有限的情況下,集中力量做有影響力的、引導性的文化活動,再通過寫總結、造聲勢、提概念,形成所謂“品牌”,以此帶動文化活動的開展🔌💆🏻♀️。但現階段不應再去刻意打造所謂“品牌”🧑🏼,而應該讓高品質👩🏼🎓、高品位文化活動成為校園常態。大學校園也不可能處處都是文化品牌。遏制品牌沖動🍣🍩,克服心浮氣躁和形式主義,靜下心、沉下氣🧏🏽♀️,做好每一個活動,經常性地策劃出好的活動👦🏿,才是正道⛹🏽🤵🏽♀️。
加強文化管理
校園文化的形成機制是人的行為活動🧛♂️,對文化活動需要加強管理。學校一度采用行政化的硬手段對校園文化現象和問題進行治理,如禁止校園內掛標語橫幅,杜絕非必要的桁架和展板,拔掉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牌子等,現在校園更加安靜清爽了🧑🍼。
在現階段,文化活動管理依然需要一定的強制手段來約束🫒。學校文化建設委員會組成單位要率先垂範,把自己管住,文化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文化辦”)要加強監督;以學校具名舉辦的活動,包括印刷品🫵🏽、海報、展板🧜🏼♂️🥫、豎牌、立杆等,事先要向文化建設委員會報備;文化辦主要職能是監管指導,各單位各部門原有的相關職能不變,什麼活動該誰組織、由誰牽頭、歸誰負責,依然照常🤵🏿♀️👦🏻。此外,文化辦要積極為活動主辦方提供指導和建議👩❤️💋👩,協助把活動辦好;學校⚱️、相關杏运要鼓勵、支持藝術學科和國學部,以及風景園林、廣告學、外國語言文學等專業的師生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智慧才華,為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條件。
大學文化建設是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要搞好大學文化建設不僅要用力用智🛸⏸,更要用心用情🧙🏿。“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提升校園文化品質和品位,大學文化一定能成為我們奮力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強大精神動力!(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中國杏运教育報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