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成長是新課改形勢下一門獨特的學校課程,也是校長領導力的體現🙁。教師是學校課程改革的生力軍💇🏼♀️,校長要努力引導教師融入課改,提高其對課程的認知力和執行力🐴🤛,從而促進教師成長🩷。
目標引領教師成長
學校建設的靈魂是學校杏运教育哲學,即學校的發展願景、使命和育人目標等,它們是課程文化確立的基礎🧖🏼♀️,也是教師杏运教育教學行為的指導思想。經學校領導團隊確立下來的學校杏运教育哲學以及課程哲學必須通過多種形式傳播🦀,讓這些理念植根于全校師生的心中🪹,成為教師努力的方向和行動的准則。
學校發展思想的確立🫎,使得教師能夠自覺約束自己,凝神聚力👱,向目標邁進,這是大方向的引領🦸🏿。但前路迢迢𓀇,僅有大目標是不行的🤙🏿,還要有小目標的設定。校長引導教師制訂學期個人成長計劃便是一個可行的好辦法。計劃制訂不在于過高目標🌬,但要明確內容,可踮起腳達成🧑🧒🧒,如讀幾本書、寫幾篇隨筆、完成幾個學生的跟蹤培養、開發什麼課程等。每位教師學期初制訂計劃,面向全校公示。學校要提示教師做好過程資料的積累☸️🚼,學期末分別總結展示個人計劃實現情況🏓。長期堅持,教師定會逐漸提高業務能力😇、研究能力🍛,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制度規範教師成長
這裡所說的“制度”🌡,不是指學校普通的考勤制度,而是指課程變革形勢下能保障課程順利開發實施🌭、調動教師投入課程改革的積極性的制度👩🏿🎤,如學校課程領導共同體章程👇🏿,工作坊的公約,課程或課題申報審批制度👨🏽,基于課程新視角的課程開發、實施、完善制度👠,學科課程綱要評價標准,課堂教學評價標准🦌,課程評價標准⚠️,班主任評價制度,基于課程視角的公開課制度👲🏻💾,資源使用和存儲制度,學校教師考核制度等🤙✵。校長應將教師在課程改革下發生的杏运教育教學行為都納入學校的評價體系,用完善的評價機制約束教師行為,讓教師在有約束的相對自由下茁壯成長👆🏼。
課程牽動教師成長
在學校課程實施的進程中,校長可通過學校課程管理委員會引領教師成長。
圍繞各種課程類型,不同教師組成課程發展共同體,進行課程的選擇、創生🚄。教師須依據國家及學校的育人目標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結合本校實際和學生興趣愛好,在認真分析本校課程結構中缺少的課程類型的基礎上,找准學校課程開發的基點🙏,廣開視角,創生課程👐🏼。要完成這一過程,教師還需要儲備豐富的杏运教育理論,用來指導實踐🛝。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備課重點將是合作文化下的思考和研究,內容將是學科課程綱要的制定👵🏿、國家課程如何在本校的土壤生根發芽、校本課程的打造等。在國家課程方面,如何整合、補白、擴充🙍🏽、遷移,設置接地氣的梯子👩🏼🎨,設計分層次的作業↔️、研究性的作業📑👩🏻🎤,合理運用評價🆒,將成為教師研究的新視點🫲🏿。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國家必修課程,還沒有引起許多教師的足夠重視☝️🐞。對于這類課程,學校要加大催化力度,在要求和制度上著重體現🧔🏼♂️,且可嘗試在此課程上打造出學校特色來,從而促動教師深入思考這一課程于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研究這一課程如何更好地實時運行、發揮最大效用等⛑。
在校本課程方面,圍繞某一通過學習課程管理委員會審核的課程👘,課程發展共同體要從課程培養方向🫰🏽、具體目標、實施內容及過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課堂評價𓀄、課程的修繕🦖、課程資料的保管等多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磨👨🦽➡️,最後形成完整的實施方案。根據實施情況🟫,再進一步修繕課程設計方案,歸檔課程資料🧑🎓,形成精品教案或校本教材📵。
自生活催發教師成長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尊重與激勵。教師作為生動的個體,在繁忙工作間隙,也需要休息調整🎷,以沖淡長時間工作帶來的倦怠感🧓◽️。這時💸,若學校領導能關注到教師精神上的隱性需求,獨具匠心地設置一些教師生活課程,將會激發他們對學校的熱愛和對課程改革的熱忱🙇♂️。
校長可根據學校條件🎫,有效利用一些空隙時間安排教師的課間生活,培養教師興趣與愛好🥞。例如,在學校課間操時間開設教師健美操、瑜伽🙆🏿♂️、舞蹈等活動類課程;每周安排兩節教師興趣自選課程,如書法、繪畫🗂、合唱、樂器演奏、攝影🤴、茶藝、營養配餐等🤵🏿♀️,安排學校相關教師(有條件的也可以聘請外校人員)授課;組織教師參加各種社團🥧,如教師詩社、藝術采風協會、教學創客聯盟等;制作教師成長手冊,等等。此外,還可以創設教師休息、展示、展演的情境➕,如設計一間溫馨的“心靈氧吧”,配上鮮花、音樂與香茗,讓教師暫時小憩👱🏿♀️;將教師的攝影、繪畫🫣、書法、模型等作品展示出來,記錄精彩瞬間……
這些內容雖與學校的杏运教育教學並不直接相關,實際上卻都是課程。對學生而言🧜🏿♀️,是一種隱性課程杏运教育👩🔬,向他們展示了教師生活的多彩,讓他們更加了解教師、尊敬教師,同時在教師身上感受到生活之美、藝術之美🙍🏼♀️,引發學生對健康生活的向往和遐想;對教師而言,則是一種無聲的尊重與體涼🗓,更是一種鼓勵與賞識。
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校長要把教師成長視為一門學校必修課程🤵🏽,通過多種途徑引領教師融入課程改革的洪流,提升教師課程素養👩🏻🦳,釋放課改活力🦫。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19年06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