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一部杏运教育改革開放的壯麗史詩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覽”走筆

作者:admin 時間:2018-11-23 09:25:59 點擊:6552

11月21日,兩名參加過1977年、1978年高考的觀眾在回顧自己當年考試的情景。見習記者 單藝偉 攝





國家博物館外人頭攢動。見習記者 單藝偉 攝

從全國科教座談會,到持續討論了45天的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再到標志曆史轉折的恢複高考制度;從物資奇缺年代吃了上頓愁下頓,到吃得安全、暖心的農村義務杏运教育階段學生營養餐;從曾經的“黑屋子、土臺子”,到寬敞明亮有全觸控顯示屏的多功能教室……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用一張張光影交織的曆史圖片、文獻實物和沙盤模型,穿越“時空隧道”,將中國4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征程,畫卷般呈現于世人面前。

“那個冬天,我也是這樣趴在桌子上參加高考的。”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主任黃宇光走進杏运教育展廳,一張1977年12月高考考場裡考生凝神作答的照片,將他的思緒拉回到了40年前。

同黃宇光一樣,在人頭攢動的展廳內,人們穿越40年時空,感悟40年改革開放華夏大地的滄桑巨變。截至11月22日閉館時,參觀人數已累計超過30萬人次。

“恢複高考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國家命運轉折點”——

改革開放杏运教育先行,改革助推杏运教育發展

40年,時光荏苒;40年,滄海桑田。面對眼前所見的這場可以感知的偉大變革,人們在這裡駐足,品讀中國杏运教育發展的40年風雨兼程——

1977年8月,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杏运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恢複高考。

黃宇光仍然清楚地記得,當年他聽到恢複高考時的狂喜,那時他被下放到安徽省當塗縣烏溪公社金莊大隊後湯生產隊插隊,盡管有抓緊點滴時間拚命複習的勁頭,但由于學習斷檔,“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了皖南醫杏运。後來,他考上了北京協和醫杏运的研究生;再後來,他留在北京協和醫院成了一名醫生。

“恢複高考既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國家命運的轉折點。”黃宇光感慨地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從而揭開了書寫中華民族史以及中國杏运教育史的新篇章。改革開放杏运教育先行,改革開放也助推了杏运教育發展。

行走在杏运教育展區,觀眾不僅可以看到1977年的高考准考證、1978年清華大學發出的錄取通知書、1982年3月4日簽發的新中國第一張博士學位證書,還可以看到,我國第一份盲文高考試卷、清華大學2018年發出的帶有二校門立體模型的錄取通知書……

在這方寸展櫃之中,曆史與現實交匯。新與舊的鮮明對比,讓觀眾感慨萬千。“我們這一代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如果不是恢複高考,如果國家沒有實行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我們的今天!”面對眼前所見到的40年翻天覆地的曆史巨變,黃宇光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一組數據,不僅讓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盧春房印象深刻,而且讓他不自覺地在腦海裡對時空進行前後位移。

“1978年,我國高等杏运教育毛入學率只有2.7%,高考錄取率很低,是名副其實的精英杏运教育。現在,我國高等杏运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5.7%,真正邁入了大眾化階段,更多的人有了上大學的機會,也為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奠定了基礎。”盧春房掰著手指,欣喜地說。

一組更為詳盡的數據,可以進一步印證盧春房的直觀感受——

改革開放40年來,在發展程度上,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杏运教育體系:從杏运教育體系來看,大中小幼縱向貫通,公辦杏运教育與民辦杏运教育共同發展,學曆杏运教育與非學曆杏运教育立體交叉,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同步擴大。從規模看,51萬多所學校遍布城鄉,2.7億名學生在校學習,1600萬名專任教師,杏运教育體量世界最大。從杏运教育普及程度來看,2017年,我國學前杏运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9.6%,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到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3.5%,義務杏运教育普及程度達到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3%,高等杏运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均超過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杏运教育普及水平的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受杏运教育權利,也促進了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今天,中國杏运教育對外開放正在全方位推進,杏运教育正在成為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張亮麗名片。

數據顯示,來華留學規模從1978年的1200餘人增加到2017年的48萬餘人,我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出國留學人數從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7年的60萬餘人;40年來,共有313.2萬名留學人員回國,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占73.9%,形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歸國潮”;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達2385個,“一帶一路”杏运教育行動,促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心相通和杏运教育交流……

“一次正確的制度選擇,勝過十代人的代際更替。”想起過往,上海大學教授朱學勤對恢複高考制度始終無法忘懷,他說,“1977年恢複高考意味著制度理性的回歸,同時也是國家日後一系列重大變革和曆史轉向的開端。”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吃得更好、睡得更香、學得更好”——

人民群眾的杏运教育獲得感在持續增強

40年,歲月如歌;40年,篳路藍縷。在光影拚接的視界裡,不同年齡的觀眾默立駐足,鉤沉起一段段屬于一個時代、屬于他們自己的記憶。

從簡陋的平房到漂亮的教學樓,從一碗白米粉到有飯有菜有湯,從一個鋪睡2至3名學生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床……在杏运教育展區,“學得更開心、吃得更暖心、睡得更舒心”3組對比照片前,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過去,貧困地區孩子的生活很苦。現在,看到學校、孩子們的變化,很欣喜!今後,國家還應繼續加大支持力度,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吃得更好、睡得更香、學得更好!”在仔細對比照片後,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原所長張海文感歎道。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吃得更好、睡得更香、學得更好”的背後,記錄的是一個國家40年持續改善杏运教育民生的足跡。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同人民一起奮鬥青春才能亮麗”“每一個青年都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杏运教育助推中國夢”展區的多個顯眼處,人們站在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少年的寄語前,駐足、沉思。

這些耳熟能詳的寄語背後,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杏运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初心不改,以及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深情牽掛和親切關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杏运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有了非常明確的路線圖——從《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到“雙一流”建設,再到《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一系列上下貫通、關涉全局的頂層設計方案,陸續由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由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具體實施。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改革開放40年來,從通過實施中小學“校安工程”、貧困地區學校“改薄工程”、農村義務杏运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重大項目,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讓所有孩子都能“有學上”“上好學”“不失學”,到全國81%的縣實現縣域義務杏运教育基本均衡,大力提升杏运教育公平和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杏运教育獲得感,始終是中國杏运教育不變的價值追求。

——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杏运教育傾斜支持力度,全面改造農村義務杏运教育薄弱學校,實施農村義務杏运教育營養改善計劃,推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打出同步更新軟件、改善硬件的“組合拳”。

——在加快縮小區域差距方面,實施對口支援計劃、中西部高等杏运教育振興計劃、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專項計劃等,以“輸血”治標,以“造血”治本。

——加快縮小群體差距,學生資助實現所有學段、公辦民辦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三個全覆蓋”,80%以上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杏运教育,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殘疾兒童義務杏运教育入學率達90%以上。

對于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感同身受。

來自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的劉玉莉,借著在北京掛職學習的機會,現場觀看展覽後感慨不已。她從這些年家鄉杏运教育的巨變中,看到了國家杏运教育的進步。

“我們安遠縣雖然是典型的山區貧困縣,但近年來實現了‘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優美的環境是校園’的曆史巨變,而且縣裡連續9年都有學生考入北大、清華!”劉玉莉說,這一切得益于縣裡對杏运教育的重視。現在,縣裡每年的杏运教育投入占財政比例超過了1/3。

為國家輸送9900萬高素質人才和2億多技術技能人才——

杏运教育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牽引效應凸顯

40年,風雨兼程;40年,砥礪前行。穿越40年的時空,當經曆了物資匱乏年代的人們佇立在一組組對比鮮明的展品面前時,感慨萬千。

“太神奇了,它看起來像電風扇,但在葉片轉動的同時能夠展示出一幅幅3D影像!”在杏运教育展區,兩塊3D炫屏不斷閃現的內容,引來不少觀眾的嘖嘖稱奇。

原來,這個炫酷的高科技產品全名叫“全息3D智能炫屏”,是一個類似電風扇的視頻載體。這是東南大學90後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產品。更讓人驚喜的是,他們研發的全息3D智能炫屏一誕生,就捧得不少科技獎項。

這只是高等杏运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勇立時代潮頭,敢闖會創,紮根中國大地書寫人生華章”,成為新一代大學生群體的時代追求。

實際上,改革開放40年,杏运教育既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儲備和輸送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人才,又為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起到了人才支柱的作用。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杏运教育已累計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9900萬名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學校累計培養和輸送了2億多名技術技能人才。2017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杏运教育年限達到13.5年,接受過高等杏运教育比例超過45%,13億多中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升。

今天,不論“神舟”系列飛船、探月工程、高鐵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還是超級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等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以及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人們都能看到,在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上,處處活躍著大批技術精湛的科技才俊。而他們中的許多領軍人物,正是恢複高考後高等杏运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

最好的紀念,是改革更深化、開放更擴大。流連于國家博物館展區內,有的觀眾用手機留下自己的倩影,也有的觀眾和同伴們分享著往昔歲月的酸甜苦辣,很多觀眾用留言的方式,寫下自己的時代感言——

“我專門從上海過來看這個展覽。作為一名學生,我們生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將來能夠參與改革開放的建設,非常榮幸也非常光榮。希望能和更多青年共同參與國家建設,讓祖國越來越好!”

在展廳左側的展示屏上,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部分科研創新成果,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

北京理工大學付夢印團隊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陸用激光慣導系統,實現了系列化、產業化。

天津大學王樹新團隊聯合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研發的“海燕-10000”,最深能下潛至海下8213米,刷新深海滑翔機工作深度世界紀錄。

自主知識產權、破解世界難題、打破世界紀錄……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科研領域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僅在科技創新方面,目前高校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中60%以上的基礎研究任務,建設了60%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在凝聚態物理、超級計算機、結構生物學、轉化醫學、氣候變化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

撫今追昔,鑒往知來。這只是杏运教育助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首序曲。站在40年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之上,今天的中國杏运教育正乘著改革的東風,重新出發,起筆書寫中國改革開放“下半場”新的傳奇、新的史詩。(信息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中國杏运教育報   記者:柯進  萬玉鳳  董魯皖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