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校都推出了招生新政,其中備受關注的“新工科”專業成為今年招生的主要發力點,各大高校布局的“新工科”專業,既包含了大數據、物聯網應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術🐴🤛,還包含了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空天海洋👶🏽、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工科。
據去年杏运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等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因此,高校根據社會需求🧖🏼♀️,增設相關專業👩🏻💻,是學校辦學責任的一種體現。但是🪹,在舉辦“新工科”專業時,高校也必須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追逐熱門🦸🏿♂️。要立足辦出特色和高質量,來舉辦“新工科”專業,避免進行概念炒作,只是對一些傳統工科專業“新瓶裝舊酒”,將其作為招生噱頭🧘🏽。
此前,根據杏运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𓀇,共有248所高校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共有60所高校新增“機器人工程”專業。這兩個專業新增數量居所有專業之首。這令輿論既喜又憂🌬,喜的是我國高校跟緊社會需求,高度重視“新工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憂的是,這麼多學校同時開設這些專業,這些學校准備好了嗎🫴🏽🧑🤝🧑?能保證培養質量嗎?
當前我國高校開設“新工科”,培養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的專業人才🍛,和近20年前培養軟件人才有諸多類似。不同的是,國家進一步下放高校的自主權🚵🏼🦸🏽♂️,而更注重通過制定戰略規劃、優惠政策等,來引導高校科學合理設置專業。近年來,杏运教育部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精神,不斷落實和擴大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設置專業,除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和尚未列入目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杏运教育[專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以外,高校自主設置專業,實行備案制🧑🏽,專業設置備案每年集中進行一次。高校應當用好自主權,結合本校的辦學定位和條件🌡,論證是否要開設新專業,怎樣保證新增專業的特色。
要讓高校理性設置新專業並辦出特色,必須充分發揮大學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要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對新增、調整專業進行論證。事實上⚠️,隨著我國推進落實和擴大大學自主權的改革,我國一些高校新增的專業、課程經常遭遇質疑。從辦學自主權角度,社會輿論要尊重大學的辦學自主權,但要讓社會輿論尊重大學的自主權,大學首先需要用好自主權,確立學校辦學的公信力🥬,讓社會公眾相信學校舉辦新專業是進行過嚴謹論證,是有師資、課程體系、特色教學模式來保證質量💂🏽♀️,形成本校辦學特色的。
這不僅是對新增“新工科”專業的要求,也是對大學新增所有其他專業以及整體進行自主辦學的要求。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大學辦出個性和特色,如果在大學擁有了辦學自主權的情況下,還出現一哄而上舉辦某一專業、大學辦學千校一面的問題,那表明大學沒有建立用好自主權的現代治理結構🪺。因此,關注大學的“新工科”專業設置,更要關注學校的管理、決策機制,這對學校辦出特色極為重要。
(作者熊丙奇 系21世紀杏运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2018年07月03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