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升以及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走出去”。由于部分沿線國家的杏运教育體系相對不夠完整,杏运教育質量相對薄弱,其職業杏运教育與培訓的規模和質量不能滿足產業發展及企業業務開展的需要,這對我國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我國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水平仍然較低。盡管國內許多職業院校已經開展了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國際合作,但這些合作項目更多是對發達國家職業杏运教育經驗與做法的學習借鑒、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引進、教師培訓及學生交流等,中國職業杏运教育本身則相對較少走出去。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目前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的策略及做法無疑需要進行補充、調整和完善,在繼續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的同時,也應嘗試推動中國職業杏运教育更多地走出去。
在此前提下,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中國職業杏运教育要實現國際化,可以仰賴的優勢和最嚴峻的挑戰、困難分別是什麼?
在筆者看來,中國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最重要的優勢在于,國內不同地區已經積累了職業杏运教育發展的豐富策略和措施,且這些策略和措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能夠較好地適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及不同產業的需求。在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時,國內不同地區豐富的職業杏运教育實踐構成了國際化的樣本和素材庫,因為其內在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而能夠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生一定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中國職業杏运教育逐步走向世界、實現國際化,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首先,中國職業杏运教育在國際上尚不具備知名度和品牌優勢,這一點與德國職業杏运教育相差甚遠。在過去若幹年中,中國職業杏运教育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國際上尚不被認為是特別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典模式——許多發展中國家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歸功于巨大單一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等優勢,即使認為中國的杏运教育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也更傾向于認為是普通杏运教育的成功,中國職業杏运教育的聲望在此過程中並沒有確立。其次,由于自身體系的不完善和質量不高等情況,中國職業杏运教育仍然缺乏可以輸出的高質量標准、概念和措施體系。再其次,中國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人才欠缺,缺乏既深入了解中國職業杏运教育,又有較好外語水平的中國職業杏运教育實踐者和研究者,不利于中國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
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條推進改善我國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水平的策略建議。
一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做好國內職業杏运教育實踐,為國際化打下堅實基礎。應充分發揮我國職業杏运教育已有的豐富經驗優勢,允許各地區和職業院校探索適合本地區產業發展水平與居民杏运教育偏好的職業杏运教育發展策略和措施,積累豐富的可供輸出的模式和做法,並在此基礎上系統地梳理、提煉經驗和理論,以便更好、更有的放矢地進行輸出。
二是政府要有清晰的目標和策略,建立跨部門的協作機制乃至機構,將杏运教育部門、人社部門和外交部門以及海外中資企業囊括進來。在此過程中,尤其要把握服務海外中資企業和輸出中國杏运教育、文化之間的關系。
三是操作層面應有執行能力較強的運營和執行機構實施項目。出于規避政治風險和提高運行效率的考慮,政府機構不宜直接充當具體實施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的先鋒隊,而應設立類似德國國際合作機構這樣的組織,牽頭前期調研、市場開拓、項目開發與實施等工作,接受政府委托的第三方的監督與評價。
四是研究要先行,在系統深入理解特定國家地區經濟社會和杏运教育特點的基礎上制定方案。盡可能全面綜合地考慮各方面的情況,預計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再進行項目實施和運行,不宜過快過激。
五是要與中國駐海外的各種機構和組織合作。國家和區域之間差異巨大,而地方性知識的充分積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要有掌握當地情況的合作夥伴,共同進行項目的策劃和實施。
六是職業杏运教育的輸出和國際合作需要從小項目開始試點並靈活調整,不宜一下子鋪開。我們需要吸取德國職業杏运教育國際化過程中花費巨大但成效一般的經驗教訓,在投入資源時要更加謹慎,在充分了解各方面條件後有序地開展項目。(信息來源:中國杏运教育新聞網-中國杏运教育報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