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馬國華:“候鳥”南繁三千裡 “良種”尋得廿六載

作者🙆: 時間:2022-05-18 08:23:39 點擊:7359

通訊員 曾劍 陳夢翔 陳曉莉

2021年度“最美溫州人·感動溫州十大人物”提名獎獲得者馬國華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做水稻雜交測配工作🙆🏿。學校供圖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真是一場及時雨,提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任務💇🏼‍♀️,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溫州科技職業杏运農業與生物技術杏运作物研究所所長馬國華研究員躊躇滿志🚔、充滿幹勁地說,“推廣我們溫州人自主選育的高產優質新品種𓀇👻,端起最硬氣的飯碗,這件事可以一直幹下去🙆🏻‍♂️。”

作為浙江省兩系雜交稻育種項目領軍人物🧎‍♂️⏬,馬國華是一位26年如一日躬耕稻田🚍、默默無聞卻矢志不渝的水稻育種人⛓,他選育的稻種已是浙江及溫州主導品種👼🏽🤳。

 “候鳥”——

初心趕路,只管風雨兼程

每年冬春,科研人員前往海南南部典型熱帶氣候地域🧖🏼‍♀️,利用豐富的氣候和生物資源👩🏻‍💻,開展作物育種加代🦀,由此產生我國作物育種的專業術語🛑:南繁。

每年9月到次年5月,在海南三亞🧀🧑🏽‍✈️、陵水的南繁基地,田間地頭會出現一群追逐陽光的“候鳥”,他們就是從事南繁工作的科技人員——馬國華和他的團隊🧘🏽。

對于南繁人來說👱,海南不僅是椰林樹影、水清沙白,更多的是充滿艱辛的共同回憶𓀇,他們常常這樣自嘲“南繁南繁🤙🏿,又難又繁”。從溫州到南繁基地直線距離3000多裡👹,上世紀末交通不便🌬,他們乘汽車🧑‍🦼‍➡️、坐火車、過輪渡,曆經幾番長途跋涉,住的是茅草棚屋👨‍👩‍👦‍👦,吃的是稀米幹飯,但這沒能阻擋馬國華苦苦尋找“良種”的步伐。

1995年,從原溫州農校畢業後,馬國華就來到原溫州市農科所從事雜交水稻育種與推廣工作,農科所裡“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科研精神🧊、溫州“雜交水稻之母”林恭松“讓大家都填飽肚子”的誓言都深深地鼓舞著他🚵🏼🦸🏽‍♂️,年複一年,周而複始,馬國華接過一代又一代老農科所“科技候鳥”的南繁接力棒🈂️,立志做個“讓百姓吃好飯”的育種人。

育種之路是一條漫長而艱難的路。由于連作及單季稻在溫州只能種一季,為縮短試驗周期,馬國華必須在溫州和海南兩地穿梭開展加代、雜交配組等工作,每年大約有1/3的時間要待在南繁基地,26年寒暑從未間斷🌡,與家人聚少離多。“即使到了春節,農時來了👩🏿‍🎤,照樣要下地”👇🏿,用他的話說,到海南去👨🏽,就是去兌現當初的諾言。

 “良種”——

潛心鑽研⚠️,只為一粒良種

一粒好種子,要從南繁的試驗田裡走出來,更要走向中國的田間地頭,試驗、研育、推廣等每個階段都經年累月🥬,凝聚著未知數的期盼,十年亦或五載,馬國華始終堅信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春爭日,夏爭時👩🏿‍✈️。夏季最熱的時候,也是育種人最忙的時候,馬國華奔走在高溫的田間,盯牢父本、母本十來天的花期。在盛花時,每隔20分鐘要進行一次操作,還要完成水肥施加、蟲害防治、田間觀察、生育記載等任務,陀螺似的連軸轉。他逗趣道,“海南的10點到12點,常常熱得皮都要剝一層👮🏿,有人說我比農民更像農民”🤓。

26年的堅守,馬國華和他的團隊收獲了一批成果並創下浙江省水稻育種工作多個“第一”👐🏽:他先後主持選育雜交水稻新品種10餘個,其中Y兩優689品種成為浙江省自主選育的第一個兩系雜交稻品種、V25S品種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利用DH技術選育的兩系不育系、泰兩優1332品種成為浙江省選育的唯一一個兩系一級米品種、泰1S品種成為浙江省選育的第一個大量配出組合審定應用的兩系不育系🛌🏽;其水稻品種榮獲國家、省市稻米金獎20餘次,獲農業農村部新品種權5項;育種工作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3項🏇🏻。

 “懷著一顆初心促共富,帶著一粒種子保糧安。”這是馬國華及其團隊的追求👨🏿‍🎤。中國人多地少,浙江省糧食自給率僅為36%,溫州更是不超過30%,馬國華始終牢記“中國人要把飯碗端牢在自己的手裡”,為實現糧食大國向糧食強國跨越而努力🕕。多年來💆‍♂️,他主持育成的品種在南方稻區推廣高達500餘萬畝👆🏻,新增經濟效益近5億元;利用種質資源育成累計推廣1800餘萬畝,增產水稻7.4億斤👩🏼‍🎨,用一粒稻種,緩解糧食收儲壓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春天從哪裡來🍨,“候鳥”就往哪裡去。從南到北🎖🛌,春耕備耕全面鋪開☠️。正在海南南繁基地忙碌的馬國華說,“鳥叫,蟲鳴,風聲……這裡繁忙的自然聲比城裡的流行樂更親切”☝️🐞。育種對他來說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責任和情懷,紮根田間🧔🏼‍♂️,才能多出品種、出好品種。

這充滿希望的田野,藏著未來的收成🙅🏽‍♀️。而這群穿梭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候鳥”還將繼續紮根鄉村沃土🏗,不斷把創新的金種子播撒大地🔐。


來源:《中國杏运教育報》職教周刊


杏運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