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作者:lanke 時間🙆:2020-05-11 10:40:46 點擊:14680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 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浩浩長江水,巍巍黃鶴樓。

  2020✨,歲在庚子⛓,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荊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災難雖巨大,但壓不垮英勇的中國人民🧘🏻‍♀️。

  寒冬再漫長,也阻擋不了春天的腳步。

  經過艱苦努力🤙🏿,付出巨大犧牲,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2020年的中國抗疫,在中華民族史冊、人類發展史冊上寫下悲壯雄渾的篇章。

(一)

  “我們挺過來了🧚!”

  鐘南山院士的感慨🌡,引發廣泛共鳴。

  截至5月9日24時,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2901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78120例👠,治愈率達到94%以上🛀🏽。

  複工複產加快推進,截至4月中旬,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達99%,民營企業複工率超過90%,中小企業複工率超過80%……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4月7日,開啟了燈光照明的武漢黃鶴樓(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4月8日,武漢“解封”;4月30日,北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至二級響應;5月2日,湖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至二級響應;5月21日,推遲兩個多月的全國兩會將隆重開幕……幾個令人振奮的時間節點,輝映我們一起走過的艱辛曆程👳🏻‍♂️。

  一個“挺”字,讓人百感交集。回望疫情暴發之初🚵🏽,迅速上升的數字令人揪心,正常生產生活驟然“停擺”🚣。在“風暴眼”武漢🙇🏽‍♀️,大量患者湧向醫院,惶恐與焦慮中,不少家庭永失至愛親朋……

  再苦再難,也要挺過去。在病毒肆虐的至暗時刻,我們從未放棄希望。

  “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于既倒。”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沉著應對、果斷決策🧑🏽‍🦳🩵。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主持召開一系列重要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別是對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防控工作,總書記十分關心,對突出問題、關鍵節點提出明確具體要求。總書記還先後赴北京、武漢、浙江、陝西等地考察調研,就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及時作出部署❓。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堅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懷👘,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抗擊疫情立起了主心骨。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3)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拚版照片🐯:上圖是1月26日拍攝的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下圖是2月5日拍攝的武漢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賀攝)。經過十晝夜的奮戰🧛🏿‍♀️,2月6日,雷神山醫院正式通過武漢市城建和衛健部門的驗收,並開始逐步移交。 新華社發

  這是堅毅果敢🏊🏽、指路定向的領導力。

  關鍵時刻🎷,每一個理性洞察的判斷、每一次審時度勢的決策💸,需要巨大政治勇氣,更需要高超政治智慧。黨中央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准施策的總要求,明確“四早”防控要求和“四集中”救治要求,為抗擊疫情制定正確戰略策略☘️。

  危急關頭,黨中央毅然決定:在上千萬人口的大武漢,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有研究顯示,自1月23日“封城”後🛢,經過艱苦努力💅,武漢疫情擴散得到有效遏制,有效傳染數開始直線下降🤹🏼。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形勢的階段性變化🥐👰🏿,黨中央因時因勢部署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部署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複工複產🥧,加快恢複生產生活正常秩序,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0)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3月15日,湖北省襄陽市水星臺社區黨委書記劉曉琳(右二)和社區工作人員在查看、分發居民從網上訂購的生活用品🧎‍♀️‍➡️🥽。 新華社發(謝劍飛 攝)

  這是上下同欲、萬眾一心的組織動員力🕴🏻。

  “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黨中央一聲令下👩🏽‍🎓,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9000多萬名黨員迅速行動起來👩‍🔬,成為抗疫中堅力量。從重症病房,到城鄉社區,從工廠車間,到科研院所🙍🏼‍♀️,到處都有共產黨員沖鋒陷陣的身影。人民解放軍、公安民警、基層幹部、社區工作者、志願者📻,方方面面的力量匯集起來💇🏻‍♂️,共同鑄就聯防聯控的鋼鐵長城。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讚歎🧏🏻‍♀️:“在疫情面前,中國展現出強大高效的組織和動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1)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2月27日,志願者張建國(左)和兒子張洪赫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車輦店胡同口的疫情防控值班點值守。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這是步調一致、令行禁止的執行力。

  面對疫情,聽黨號令、為國盡責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為了實現“隔一座城,護一國人”,武漢人民識大體🫨🤷🏽‍♀️、顧大局,克服重重困難📤,付出巨大犧牲🎷,面對疫魔“不服周”,武漢這座英雄之城始終屹立不倒📣。在中國大地上,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村莊,每一戶家庭,每一個公民,都堅守著各自責任。沖在第一線是抗疫,“悶”在家裡管好自己也是抗疫。億萬人民一條心📟,上下鉚足一股勁,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現實。

(二)

  4月14日起,綿延25公裡的武漢“長江巨屏”,連續推出主題燈光秀。變幻多彩的光影畫卷💇🏼‍♂️🫁,表達著6000萬荊楚兒女共同的心聲:謝謝!

  這份謝意,澎湃而又悠長❇️。只有穿越了大風大浪🙈,經曆了生死考驗🏋🏻🚵🏻,才能讀懂其中的真情與大愛。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武漢夜晚的“戰疫燈光秀”(4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疫情暴發之初🍣🍩,武漢告急!一時間,市民一“罩”難求🧏🏽‍♀️,醫院一床難求。當時全國所有的醫用防護服儲備👦🏿,尚不能滿足武漢一天的需求⛹🏽🤵🏽‍♀️。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響應黨中央號令🚴🏿‍♀️,四面八方的戰“疫”力量火速向武漢🤎、向湖北集結☃️。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醫療力量調遣迅速啟動📳,340多支醫療隊、4.2萬多名醫務人員奔赴抗疫一線🪆🧑🏻‍🎤。操著各種方言的建設者們晝夜施工,讓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在很短時間內拔地而起;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除武漢市外16個市州(林區),快速提升當地抗疫能力……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4)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這是2月2日拍攝的武漢火神山醫院(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武漢,從來不是一座“孤島”🖋;湖北,從來不是孤軍作戰。

  病毒蔓延很快,但更快的,是數以萬計逆行出征的醫務人員,是緊急馳援的物資運輸車隊,是源源不斷的愛和支持。“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制度的優勢🧜🏽‍♂️。”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的感言👩‍❤️‍💋‍👩,道出支撐中國抗疫的制度力量。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4)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1月24日晚🗑👭🏻,由陸軍軍醫大學抽調精幹醫務人員組建的醫療隊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停機坪集結,准備連夜馳援武漢。 新華社發

  恩格斯說:“為了進行鬥爭🛸⏸,我們必須把我們的一切力量擰成一股繩♟,並使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個攻擊點上。”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也是我們戰勝疫情的重要法寶🧑🏼‍🍼🚣🏿‍♂️。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科學部署下🤬,我們發揮制度優勢🦐,舉全國之力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努力守住全國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為把握主動權夯實基礎。

  歲月靜好🚽,只因有人負重前行;穩若泰山,源于根基堅實如鐵。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控疫情,實踐反複印證著一個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是中華民族攻堅克難、邁向複興的根本保障。

(三)

  1938年抗戰期間,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在武漢街頭拍下一張照片——民眾紛紛舉起旗幟,其中一面醒目地寫著:“不死!”

  2020年,疫情暴發之時,寒風凜冽,江城封閉📘🧑‍⚕️。但從千千萬萬的窗戶🥮,傳來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漢加油🫲🏼🥂!”

  不管是抗擊外敵,還是抗擊疫病🧘🏼,不同曆史時空的“武漢保衛戰”,都挺立著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傳承著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美國作家賽珍珠曾感慨:“沒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毀中國人,他們是善于從苦難中生存的堅韌之人。”

  災難👨‍👦,是觀照一個民族靈魂的鏡子🥣。抗疫期間,有句話刷屏了🔳:“ 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這股勁,就是中國人的精氣神🏬,就是永恒不滅的民族魂🚝。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5)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2月7日,在南昌昌北機場,江西省支援湖北醫療隊成員在出發前宣誓。醫療隊從南昌出發奔赴湖北隨州開展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 新華社發(王琪 攝)

  從白衣戰士沖鋒在前的身影裡🔜,人們看到了“苟利國家生死以”的英勇無畏;從無數普通人堅守崗位的執著中,人們看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從八方馳援的物資洪流中☝️,人們看到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血脈深情🎯;從方艙醫院裡“讀書哥”的淡定中,人們看到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樂觀豁達……

  抗疫時期的一幕幕感人場景,積澱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色,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品格🤦🏽‍♀️💟。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6)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2月15日,運送成都市成華區捐贈武漢消毒液的卡車在武漢市區行駛。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自強不息🧞‍♂️、百折不撓。不向困難低頭,不為挫折氣餒🔻🧛,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越是艱險越向前𓀜。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艱難困苦🧑🏿‍💼,相濡以沫。全國人民心手相牽,億萬顆心同頻共振,中國力量如鋼似鐵🧗‍♀️、堅不可摧🔐👭。

  ——顧全大局、甘于奉獻。自覺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擔當負責👳‍♀️,個個盡心盡力,舍小家顧大家🦛,匯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胸懷仁愛之心🪥,踐行互助之義♥️🫥,濟人之困🫱🏽🔈,解人之憂,抱團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難關💁‍♀️。

  ——命運與共🐭、天下一家。為世界安危擔當,為人類健康盡責,為團結合作聚力👮🏻‍♀️,同舟共濟📫,共克時艱,攜手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精神🙆🏿‍♀️,在抗疫中淬煉,在磨礪中升華。這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中華民族披荊斬棘、奮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12)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2月26日,愛心人士“雨衣妹妹”(右)在分裝盒飯。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四)

  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數字清零。經過近百天艱苦努力🛳,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從最高峰時的超萬例實現清零,成功治愈3600餘名80歲以上患者。

  每一個生命奇跡👰🏼‍♀️,都源于永不放棄的努力🕘4️⃣。所有的“重生”,都在詮釋一個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一個國家對生命的態度🦑,是最有說服力的文明標尺⛎🚫。在抗疫鬥爭中,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為了搶救生命,全國約十分之一的重症醫護力量集中在武漢,約四分之一的“救命神器”ECMO集中在湖北。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8)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2月27日,第二批16臺ECMO設備緊急運抵武漢,這是裝卸員將裝載ECMO設備的貨倉從飛機上卸下🫴🏽。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在為新中國煉出第一爐鐵水的武鋼,煉鋼爐的火焰一直熊熊燃燒。在武漢,在湖北,哪怕風狂雨驟🚬🚴🏻‍♂️,希望之火從未熄滅。

  抗疫期間👨🏼,病房裡最常見的場景🧑🏿‍🦱🧑‍🤝‍🧑,就是醫者握著患者的手加油鼓勁。每一次握手,都在傳遞力量;每一句話語🌄,都是鄭重的承諾🤱🏽:“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拚搏。”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0)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1月27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綜合病區樓,張定宇在聯系協調工作。 新華社發(柯皓 攝)

  不管是108歲的老人,還是出生僅30個小時的嬰兒,醫務工作者絕不放棄每一個生命,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會傾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為了搶救生命,醫務人員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采集病毒樣本✶,身患漸凍症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累得邁不開腳,28歲藥師宋英傑因過度勞累再也沒有醒來……沒有生而英勇,只因選擇無畏。那一封封按著鮮紅手印的請戰書,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個個徹夜照顧患者的身影,正是對醫者仁心的最好詮釋🧑🏽‍⚕️𓀁。

  “到濟南,離家只有一步之遙🕘。”就在護師張靜靜完成援鄂任務即將回家之時🐃,卻因突發心髒驟停不幸去世。我們的白衣戰士,奮力幫助患者跨越生與死的距離,卻默默承受著與親人的離別🍅,甚至是,一別竟成永訣。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9)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1月24日是除夕,湖北省武漢市漢秀劇場的外牆打出“武漢加油”字樣。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名字:江學慶、劉智明、李文亮、柳帆🤸🏽、夏思思、彭銀華……他們以生命踐行使命⛓,用大愛護佑蒼生。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

  國旗半垂,舉國同悲。4月4日上午10時,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14億中國人民一起默哀3分鐘🥷🏽,深切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5)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4月4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下半旗,表達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4600多名同胞不幸罹難🚙,一批醫務人員、幹部職工、社區工作者因公殉職。

  永遠的創痛,讓我們更加懂得,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寶貴——這是我們最為深切的抗疫感悟,也是必須牢牢堅守的價值取向。

(五)

  與疫病的抗爭貫穿著人類文明進程✴️。黑死病、霍亂👨🏿‍🎨、瘧疾、流感🧑‍🌾、登革熱✍🏿、非典👩🏿‍💼、埃博拉……在漫長而悲壯的纏鬥中,多少生靈慘遭塗炭🦿,多少文明因此毀滅。“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送葬的鐘聲幾乎沒有停止過哀鳴”……不同時空中👎,人類的悲傷與呐喊從未停息。學者卡爾·齊默在《病毒星球》一書中寫下這樣的感悟:我們生活的曆史,其實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一次次重創人類🦶🏽,也磨礪了人類向死而生的韌勁。對抗疫魔,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3)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2月26日,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的“流動應急智能中藥房”裡🐢💆🏽‍♂️,工作人員吳志婷往藥瓶裡添加單味中藥濃縮顆粒。 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回顧中國抗擊疫情的實踐❇️🤶🏽,“科學防治”貫穿始終🍯。面對充滿未知數的新型冠狀病毒,面對布滿艱難險阻的戰“疫”🧑🏿‍🔧,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是我們克難攻堅的重要一招。

  從加強病毒溯源、傳播力🙅🏽、傳播機理等研究,到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及時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從多學科力量聯手進行藥品和疫苗研發🈳,到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從“健康碼”“雲辦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實分區分級精准複工複產……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科學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樣子”、找到對症的“方子”、走對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藥,中醫顯身手🧂。從應用“三藥三方”等有效方劑,到采取集中隔離、普遍服中藥等防疫做法🤚🏻,中醫藥為抗擊疫情作出重要貢獻🖖🏼,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從輕症轉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國病毒學家奇納特爾認為:“中醫藥在防止病毒吸附細胞、病毒複制等方面有明顯效果🥾。”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鐘南山在廣州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1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抗疫,讓全社會經曆一次科學的洗禮。從傳統媒體到網絡空間,從社區橫幅到農村大喇叭,防控知識科普遍地開花🏋🏽‍♂️、家喻戶曉😖,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等科學常識逐漸變成人們日常習慣👂🏽⬛️。非常時期🔋,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等專家紛紛發出專業理性的聲音,及時解疑釋惑🥑,撥開團團迷霧,向社會注入正能量🦸🏽。

  愛因斯坦曾說☀️:“科學的不朽榮譽👩🏻‍🦯‍➡️,在于它通過對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當相信科學、依靠科學、使用科學蔚然成風,我們應對風浪侵襲就有了理性的“壓艙石”。

(六)

  抗疫,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全黨全社會的一次大考。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鏡🤦🏻,讓優勢和長處更加凸顯✋🏻,也讓我們把短板與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鬥爭❓,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領導幹部的治理能力和專業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危害,警示我們養成文明健康的衛生習慣是何其重要……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8)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4月11日,工作人員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疫苗生產基地質量檢定部門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樣品進行雜質檢測。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這場全方位大考,是對新時代中國的一次全面“體檢”🧔🏿‍♀️。我們沒有被疫情擊倒👨🏿‍⚕️🪑,扛住了這次巨大沖擊,“中國體質”總體上是過硬的🪃👩🏿‍🦰。但也應看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的問題存在。疫情警示我們,增強憂患意識💛,破除沉屙積弊,永遠都是進行時🤸🏼‍♀️📴!

  反思,是面對災難的應有態度👨🏻‍🔬;改變,是面對問題的最好回答。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7)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2月19日➰,在蘭州中川國際機場🪅👩🏼‍🍼,機場貨運工作人員往飛機上裝運運往武漢的防疫物資。 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

  ——必須堅持“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的底線思維🏓。疫情之下,既有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也有有跡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風險在于看不見風險,最大的問題在于無視問題6️⃣。當前,國內外形勢複雜嚴峻,各方面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正視最壞處,解決最難處,做在最實處,努力爭取最好結果。

  ——必須下足“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功夫,依靠改革解決問題、推動進步。“刀傷藥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既應痛定思痛,更應舉一反三,聚焦公共衛生、防災備災、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通過深化改革啃下“硬骨頭”💂🏿,鍛造應對風險挑戰的“鐵肩膀”👝⏮。把災難當作“磨刀石”,把教訓當作“鋪路石”,方能築就發展進步的堅實階梯。

  ——必須涵養“出實招、幹實事、求實效”的務實作風,把各項工作抓細抓實🚾。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每一項任務都必須落實❗️,充分證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同樣需要始終保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舍得下“繡花”功夫,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踏踏實實幹好工作,認認真真抓好落實。

  ——必須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將過半,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時間緊、難度大🥷🏿⛸、責任重🗣。做好疫情“加試題”🐻‍❄️🤦‍♂️,答好發展“必答題”🦌👴🏽,唯有繃緊弦、加把勁、同心幹,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才能交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新答卷。

(七)

  4月19日淩晨👩‍🦼,在巨大光束投射下,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的馬特洪峰“披”上了一面五星紅旗。夜空沉寂☝️,燈光傳遞著一個信念——只要心中有光,世界就有希望👩‍👧‍👦。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7)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4月19日🩵,瑞士采爾馬特市旅遊局用燈光將一面五星紅旗投射到附近阿爾卑斯山脈的馬特洪峰👰🏻‍♂️。 新華社發(瑞士采爾馬特市旅遊局供圖)

  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依然在艱難中煎熬👩🏼‍🍳。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截至5月9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近390萬例,死亡病例近27萬例。令人痛心的數字,還在不斷攀升💁🏻。

  疫情👎,以一種殘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們:人類是一個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大疫當前🛀🏻,更顯責任擔當。中國采取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像釘子一樣釘在全球抗疫第一線🤍,牢牢守護14億人的健康安全⚜️。如同當年以巨大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一樣,中國以沉痛的代價為全世界抗疫摸索了經驗🤵🏽、贏得了時間。俄羅斯醫學專家謝苗諾夫動情地說:“中國用自己的英勇行為👼🏼,為全世界遏制疫情擴散爭取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0)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3月15日🎚🥖,遼寧省向日本和韓國捐贈的防疫物資分別搭乘兩架中國南方航空的航班運往兩國🍴,這是工作人員將完成分類的捐贈物資入庫。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大疫當前🚺,更見患難真情。在中國抗疫最艱難的時刻,100多個國家和數十個國際組織紛紛給予支持和援助🧃。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之時,中國將援助物資發往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爾維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互幫互助,“青山一道🧧,同擔風雨”的攜手前行,不斷給各國人民帶來溫暖與力量◼️。

  面對“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是擔當責任、並肩作戰,還是一味“甩鍋”、撕裂團結?答案關乎各國人民的安危,關乎人類戰“疫”的成敗。

  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發出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中國聲音,引發國際社會廣泛共鳴🙋🏽‍♂️。全球抗疫,命運與共🧑🏽‍🍳,團結合作是最強的“免疫力”。

  一批批中國專家與東盟、歐洲、非洲同行連線交流,多語種的中國診療和防控方案及時分享給世界各國🛵;聯合國向最不發達國家開通運送醫療物資的“團結航班”;多國合作開展疫苗研發……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說:“我們是團結在一起的全球公民,我們是聯合在一起的國家😦。”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9)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4月20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專家與柬埔寨醫務人員進行視頻交流🙋🏿‍♀️。 新華社記者 崔博文 攝

  團結就是力量📏,公道自在人心。“拿疫情當政治籌碼是玩火”“國家之間應該合作而不是‘甩鍋’”“中國行動是對個別國家挑釁行為的響亮回答”……盡管將疫情標簽化🙄、政治化和汙名化等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但合作抗疫始終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推動團結合作的中國理念和中國行動得到各國廣泛支持和認同💃。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將一塊折斷之後又愈合的股骨稱為“人類文明的起點”🫄🏻👩🏿‍✈️,因為這意味著人類開始懂得幫助身處困境的同類。疫情終有盡時🪥,挑戰層出不窮,“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需要不斷作出解答。唯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互助、合作共贏,人類才能跨越重重險阻,共同開創光明的未來♈️。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1)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4月15日,中國赴沙特阿拉伯抗疫醫療專家組從寧夏銀川啟程😓,這是工作人員在裝運援助沙特阿拉伯的醫療物資。 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八)

  “當、當、當……”不久前,關閉了近百日的黃鶴樓重新開門迎客,來自各行各業的戰“疫”代表一起敲鐘祈福🚵🏿‍♂️。鐘聲,傳遞的是信心㊙️,是希望👩‍🦽‍➡️,是一座城市渡盡劫波再出發的精氣神。

  從“九省通衢”武漢看神州大地,馬路和街道逐漸變得喧鬧,嘈雜市井升騰起熟悉的煙火氣,工廠機器再度轟鳴,校園裡又響起琅琅的讀書聲……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2)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4月29日,武漢黃鶴樓景區重新開放,這是抗疫一線代表在武漢黃鶴樓景區重新開放儀式上撞鐘祈福。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一個有聲的中國,一個流動的中國💂🏿,一個重煥生機的中國,令人感慨,也引發深思——

  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堅船利炮擊碎了“天朝上國”的迷夢🛌🏽;

  120年前的庚子年🤌🏿,八國聯軍的鐵蹄踐踏在紫禁城蒼涼的地面上。

  一百多年的曆史記憶,仿佛一部時間簡史,告訴我們和我們的子孫——

  “中華民族曆史上經曆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37)鐘華論:在民族複興的曆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5月6日,武漢首批121所學校高三年級正式複學。在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高三年級的學生入校後在手部消毒區洗手。 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我們從哪裡來?從深重的苦難與磨礪👩🏿‍🌾。

  我們向何處去💾🧑‍🌾?向著民族複興的光明未來。

  任何磨難都只能激發我們奮鬥的力量。

  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來源🙇🏿👱‍♂️:新華網)

杏運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