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运娱乐首頁

杏运娱乐網站xml地圖

讓曆史照亮未來——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學習黨史

作者:lanke 時間🙆:2021-03-27 10:38:00 點擊:13418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  題:讓曆史照亮未來——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學習黨史

  新華社記者朱基釵 黃玥 丁小溪 王子銘


  曆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的時刻,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向北平進發,臨行前的話意味深長:“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2013年7月,黨的十八大後第一次黨內集中杏运教育——黨的群眾路線杏运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紀念館內🧔🏼‍♂️,總書記久久凝思:“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遊客在河北西柏坡紀念館廣場參觀(2017年6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曆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

  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又一場黨內集中杏运教育——黨史學習杏运教育在全黨如火如荼展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革命老區和革命聖地,重溫紅色記憶、講述感人故事、闡釋黨史啟迪,為全黨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樹立了光輝典範。

  這是2019年10月1日清晨拍攝的河北西柏坡紀念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明理增信——闡釋百年黨史內在邏輯和深刻啟示🤺🎟,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觀眾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2012年1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國家博物館巍峨矗立🪹。

  步入《複興之路》基本陳列展廳🩵,曆史的烽煙撲面而來🤹🏽‍♂️。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2012年11月29日,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僅15天的習近平同志,帶領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來到這裡,鄭重宣示。

  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大曆史觀審視和把握黨史🏃🏻‍♂️,始終將其與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聯系在一起學習思索。

  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曆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三大裡程碑”。

  學史明理👩🏻‍🎓,翻開百年激蕩的紅色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紛繁曆史煙雲背後一以貫之的必然邏輯。

  在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生動講述了“真理的味道”。

  這是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拍攝的1920年8月(左)和9月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2020年6月23日攝)🕘4️⃣。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一天☝🏿,一個小夥子在家裡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夥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指著陳列櫃中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總書記說,“這人是誰呢🌱?就是陳望道,就是寫這本書🧛🏼‍♀️。”

  人們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參觀“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紀念陳望道首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100周年主題展”(2020年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5年後🤛🏽,黨的十九大閉幕僅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在中共一大會址,總書記又一次講起這本小冊子的故事🌭。

  真理的味道為何如此甘甜👳🏽‍♀️?正是因為在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的幾經挫折🤹🏿☎、慘痛血淚中🥷🏽,馬克思主義猶如一道刺破暗夜的閃電🐰,給苦難深重的舊中國帶來了猶如久旱逢甘霖的希望。

  觀眾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參觀(2020年11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2020年9月17日下午,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細雨綿綿,正在湖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

  講堂前,總書記撐著傘🙍🦹🏽‍♀️,望著簷上的“實事求是”匾額✡️,久久凝思🥮。

  “毛主席當年就是在這裡熏陶出來的,實事求是就來源于這裡。共產黨怎麼能成功呢?當年在石庫門🧜🏼🥣,在南湖上那麼一條船,那麼十幾個人🩸,到今天這一步。這裡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回望黨史,才能更加深刻體會到,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麼不易🏤🦆。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創造出改天換地、翻天覆地的偉大奇跡。

  遊客在陝西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參觀(2019年7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2015年2月14日,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在黨的七大召開70周年之際,正在陝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

  這次彪炳史冊的會議,把毛澤東思想寫在黨的旗幟上,見證了這個年輕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走向成熟的重要進程。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曆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站在當年的會場🫸🏼,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慨。

  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部百年黨史,就是一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史。

  來到北京大學這個中國最早傳播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杏运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曆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

  這是雲南和順古鎮艾思奇紀念館一景(2020年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在雲南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騰沖的艾思奇紀念館,稱讚艾思奇是“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的人才”🕳,強調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

  ……

  學史增信📏,在考察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釋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深刻改變中國🙄、改變世界的,引導全黨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從理論上的清醒到政治上的堅定,在對曆史經驗乃至教訓的總結反思中😓,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告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極端重要性。

  貴州🧝‍♀️,紅色的土地。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考察,第一站就來到遵義。

  這是1月26日拍攝的貴州遵義會議會址。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按當年場景布置的會議室裡,掛著一張當年與會人員的黑白照片🍷。習近平總書記走近仔細觀看:“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曆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貴州考察。邁步烏江河畔,望著對岸的懸崖峭壁⌚️,總書記感歎:“從這裡就可以想象當年紅軍強渡烏江有多難!”

  百年黨史👨🏽‍🎨,多少跌宕起伏🫓,幾多驚心動魄,絕處逢生、化危為機靠的是什麼🐏?

  “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意味深長🌧。

  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加強黨的建設☕️。一部百年黨史,就是一部黨的自我革命史。

  位于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的古田會議會址(1月14日攝💂🏻‍♂️,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秦宏 攝

  重訪福建古田會議舊址,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推動強軍工作開創新局面🎳;再到河北西柏坡,感悟“兩個務必”深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縱深發展👉🏿;來到北京香山🧗🏻,提醒全黨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這是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外景(2019年9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通過一堂堂曆史現場的“黨史教學課”,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崇德立心——賡續百年黨史紅色基因和優良傳統,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

  2015年9月2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威武的儀仗兵正步入場、持槍佇立,號手吹響嘹亮的禮號。

  習近平總書記為在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元勳或他們的遺屬一一佩掛上金光閃閃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並同他們緊緊握手🙋🏽‍♀️,向他們表示崇高敬意。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從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到金寨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再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黨的十八大以來😗🕗,英魂長眠之地,祭奠英靈之時,習近平總書記追思英雄🙇🏽‍♀️、致敬英雄的場景感動人心。

  學史崇德🧜🏿‍♂️,就是要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

  “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聖地,都是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習近平總書記常說,“多重溫這些偉大曆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

  這力量,源自對革命理想的信守——

  這是位于江西于都縣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2019年6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

  江西贛州🧑🏿‍🍳,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高高挺立于都河畔🟦,訴說著那場偉大的遠征。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乘飛機、坐火車、換汽車,輾轉奔波7個多小時來到這裡,傾聽曆史的回響,追尋紅色的記憶。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這個理想信念我們一定要有,要把這個火燒得旺旺的🥻。”

  百年崢嶸🎯💆🏻,記載著信念之堅,激蕩著英雄之氣。

  從出發地的于都,到經過停留的湖南郴州,到重大轉折發生地的貴州遵義🤳🏼🤹🏽‍♂️,到會師地寧夏將臺堡,再到西路軍鏖戰的甘肅高臺……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追尋長征的足跡,感受撼天動地的精神偉力,發出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號召🕳。

  這力量😏🧔🏽‍♀️,源自對優良傳統的堅守——

  巴丹吉林沙漠邊緣,黑河下遊,坐落著中國第一個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發射塔架一同佇立的,還有長眠著700多位航天英烈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向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獻身的英烈敬獻花籃🧏‍♂️,勉勵科技工作者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以民族複興為己任,追求卓越,紮根大漠,報效祖國和人民。

  觀眾在遼寧撫順雷鋒紀念館內參觀(2016年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遼寧撫順,雷鋒的第二故鄉。

  2018年9月🟢,在東北三省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撫順市雷鋒紀念館,參觀雷鋒生平和事跡展🛀🏼。在雷鋒的手跡、遺物🤸‍♀️、照片等展品前,總書記不時駐足觀看🦹‍♂️,提出要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如果13億多中國人、8900多萬黨員🕺🏽⛳️、400多萬黨組織都能學習雷鋒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我們的凝聚力、戰鬥力將無比強大👷,我們將無往而不勝💺。”習近平總書記說。

  這力量🚔,源自對初心本色的恪守——

  河南蘭考,一個共產黨人的精神地標。

  2014年3月和5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到這裡,先後參加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杏运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

  在河南蘭考縣焦裕祿幹部杏运門口,遊客從“焦桐”下走過(2017年8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焦裕祿同志生活簡樸、勤儉辦事🏡,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他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他嚴守黨紀黨規,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和親屬謀好處。”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講述了焦裕祿清廉為官的故事,激勵大家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幹部🧑🏿‍💻。

  獄中寫下《清貧》的方志敏,被當地百姓敬稱為“谷公”的谷文昌,自願回鄉當農民的將軍甘祖昌,深藏功名的黨的好戰士張富清……習近平總書記走一路🧑🏼‍🔧、講一程,深情講述革命先烈、優秀黨員的故事🟥👨🏿‍✈️,引導廣大黨員向榜樣先進學習看齊🚣🏿‍♂️🐛,努力做到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百年征程,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頑強拚搏、不懈奮鬥,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築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從革命時期的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到建設時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再到改革開放時期的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

  學史崇德,一次次的深情闡釋,一次次的殷殷囑托,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曆史的探尋中𓀉,杏运教育引導全黨從黨的曆史中汲取立黨興黨強黨的豐厚滋養,鼓起全黨邁上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力行為民——探尋百年黨史根基血脈和力量之源,激發造福人民的使命擔當

  湘贛交界處的羅霄山脈南段,坐落著一個美麗的瑤族小山村,流傳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1934年11月🧑🏼‍🏭,途經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的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臨走時把僅有的一條被子剪下一半留給她🚣🏻。

  2016年10月,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起這段曆史,“當時我在講的時候👩🏼‍🌾,就深受感動”。

  4年後的秋天,習近平總書記赴湖南考察𓀄。一到當地就直接趕往沙洲村,走進“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

  這是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的溫暖”專題陳列館拍攝的“半條被子”故事雕塑(2020年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站在紅軍女戰士剪被子送村民的雕像前面✋🏻🤴🏻,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地說:“紅軍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關的情況下🫵,心裡還是想著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葉總關情啊🫲🏿!我們的軍隊是人民的隊伍𓀑,我們共產黨人和老百姓的感情就是共用一條被子的感情🀄️。”

  在一次次考察足跡中,無論是總結曆史經驗、揭示曆史啟示,還是講述黨史故事、指導紅色杏运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秉持“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這一根本立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停靠在浙江嘉興南湖湖心島的南湖紅船(2020年10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我們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曆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正因如此📔,嘉興南湖上的一葉紅船,才能曆經百年風雨🪪、闖過激流險灘,成為領航中國的巍巍巨輪0️⃣。

  黨的十九大閉幕後,地方考察第一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徐州。

  在位于鳳凰山東麓的淮海戰役紀念館內🧍‍♀️,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參觀了人民支前等板塊。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場景,再現了那場會師淮海的決戰🤽🏼‍♀️。

  統計顯示🤵🏻‍♂️,淮海戰役動員民工225萬人、大小車輛40多萬輛。這些車首尾相接,按兩路縱隊,能從南京一直排到北京🚂。

  習近平總書記一邊聽講解⬅️,一邊詢問有關細節🎭👩🏻‍✈️,他深情地說,革命勝利來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一大批將帥之才和戰鬥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獻➝。淮海戰役就是小推車推出來的勝利♚。我們要好好回報人民🏌🏽‍♀️,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是老百姓擼起袖子幹出來的;改革開放的曆史偉業,是億萬人民懷著熱血與激情創造出來的……

  深圳蓮花山🧜🏻,鄧小平同志銅像矗立在山頂平臺上,深情注視著腳下這片土地。

  2012年12月,正在廣東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登上蓮花山🔕🤳,向鄧小平同志銅像敬獻花籃,並在不遠處親手種下一株高山榕。

  8年後,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這裡。

  深圳市城區景色(2020年8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站在山頂平臺上,習近平總書記俯瞰深圳全貌💇🏻‍♂️,眼前一座座摩天高樓拔地而起,勾畫出一道現代化大都市亮麗的天際線。

  撫今追昔,感慨深圳奇跡,總書記如是說🌧:“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這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從數萬群眾苦幹10年,在懸崖峭壁間修成“人工天河”紅旗渠🚶‍♂️‍➡️⚱️,到小崗村民按下紅手印👩🏽‍🏭,吹響農村改革的號角;從幾代林場人將塞罕壩從黃沙荒原變為茫茫林海,到成千上萬勇敢追夢的人們,將南海邊的那個“圈”變成日新月異的國際大都市……

  在一次次考察調研、一次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不斷杏运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

  行程萬裡,初心不忘🧵。學史力行,就是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的政績🏊🏻‍♀️。

  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

  看到老區一些鄉親生活還比較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心情沉重🦹🏼‍♀️。“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群策群力🙅🏿‍♀️,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一番質樸的話語,指明了民族複興路上要抓緊推進的大事。

  從太行山到沂蒙山,從六盤山到大別山……無論山多高路多遠,總書記總是不辭辛勞奔波,革命老區的脫貧致富,始終是他心中最大的牽掛。

  如今,讓老區農村貧困人口盡快脫貧的承諾如期實現🌇,近1億貧困人口摘下了貧困的帽子,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曆史性解決。

  認真回顧走過的路🚶🏻‍♀️‍➡️,不忘來時的路,繼續走好前行的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春節團拜會上所說,只要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站在最廣大人民之中,就必將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杏運娛樂